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浓
朴二两。
治风痫病。不能愈者。从浓朴丸。根据春秋加添外。又于每料中。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
上根据前法和剂服饵。治反胃。又大便不通者。是肠胜胃也。服局方中\x半硫丸。\x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
细用柳木槌子绞过)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末各等分) 一二百丸。如大便秘。用后药。
附子(半两) 巴豆(二枚) 砒(一豆许)
上为极细末。生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



<目录>卷中

<篇名>霍乱论第十八

属性:论曰。医之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本草曰。良医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无兵。不足以胜敌也。故用药如
用兵。转筋霍乱者。治法同用兵之急不可缓也。故吐泻不止者。其本在于中焦。或因渴大饮。或因饮而过量。
或饥而饱甚。或湿内甚。故阴阳交而不和。是为吐泻。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
既吐且泻。此为急病也。然吐利为急。十死其一二。如挥霍撩乱。而不得吐泻。此名干霍乱。必死。法曰。既
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也塞也。故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
湿。吐为 。热也。王注曰。炎热薄烁。心之气也。火能炎上。故吐也。泻为湿也。叔和云。湿多成五泄。内
经曰。湿胜则濡泻。又曰。风胜则动。筋属肝而应于风木。故脚转筋燥急也。内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皆属于热。故仲景治法曰。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凡觉此证。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
饮。乃吐泻之圣药也。慎无与粟米粥汤。谷入于胃则必死。本草曰。粟米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胃气。去脾胃
中热。益气。霍乱者。脾胃极损。不能传化。加以粟米。如人欲毙。更以利刀锯其首。岂有能生者耶。如吐泻
多时。欲住之后。宜微以粥饮。渐以养之。以迟为妙。
\x半夏汤\x 治霍乱转筋。吐泻不止。
半夏曲 茯苓 白术(各半两) 淡桂(二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上为细末。渴者凉水调下。不渴者温水调下。不计时候。
\x五苓散\x
白术 茯苓 木猪苓(各一两半) 泽泻(二两半) 桂枝(一两)
上为细末。冷水调下。或水煎三沸。冷服亦得。
\x理中丸\x
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冷水化下。
如吐泻不止。身出冷汗无脉者。可服后泻痢论中浆水散。兼桂枝汤白术汤。皆可用。后痢门中药。亦可选
用。
凡霍乱不可饮热白米汤。饮之死。必不救。切须慎之。



<目录>卷中

<篇名>泻痢论第十九

属性:论曰。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而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久泻非
阴。论曰。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
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为之轻剂。是实则泻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绁。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微满身重。不知
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泻之。法云。宜补宜泻宜和宜止。假令和则芍药汤是也。止则诃子汤是也。
久则防变而为脓血也。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湿。天行
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泻。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汗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愈。有暴下无声。
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则宜下。
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则
愈。 溏为痢。当温之。又云。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
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凡病泄而恶风
寒。是太阴传少阴。土来克水也。用除湿白术茯苓安脾。芍药桂黄连破血也。火邪不能胜水也。太阴经不能传
少阴。而反火邪上乘肺经。而痢必白脓也。加黄连当归之类。又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而甚蔽。是有物
结坠也。若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