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昂按。此病当是肺瘅心瘅之类。与前脾瘅胆瘅同。瘅。热也。)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脱(一作肌。)肉。故命曰瘅疟。(李士材曰。温疟舍于肾。瘅疟舍于肺与心。温疟即伤寒也。故伤寒论
有温疟一症。瘅疟则火盛乘金。阴虚阳亢。二者皆非真疟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
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王注。阴盛则胃寒。故战
栗。阳盛则胃热。故欲饮。)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病极则复。(发已则复如平人。如后文极则阴阳俱衰也。)至病之发也。(至字有连上句读者。言寒热复至。今从王氏。)
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方盛而泻之。必毁伤真气。)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疟正发时。
不可服药。若服药则寒药助寒。热药助热。反增其病。)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
则寒而脉静。
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何也。其间日者。邪气
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阳盛则渴。
阴盛则不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手足十指。为三阴三阳经脉所从起。故后刺疟篇曰。诸疟
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其以秋病者寒甚。(秋气栗烈。)以冬病者寒不甚。(阳气内藏。)以春病者恶风。
(阳方升而腠理开。)以夏病者多汗。(气热而津液外泄。〔疟论〕)
【素】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经脉所过。)先寒后热。 (音谒。)然。(热貌。)热止汗出
难已。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即解 也。)恶见人。(胆木盛。则克胃土。胃热盛。则恶人。)
见人心惕惕然。(胆虚。)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阳虚生外寒。)久乃热。热去汗出。喜
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阳明多血多气。热盛则恶人与火。今反喜之者。胃虚故也。)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
(脾不运而气不舒。)不嗜食。多寒热。(脾虚恶寒。胃虚恶热。故疟疾又谓之脾寒。)汗出。病至则善呕。(脾脉络胃。
挟咽。)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肾脉贯鬲入肺。循喉咙。)多寒热。热多寒少。(水衰火旺。)欲闭户牖而
处。其病难已。(阳明胃脉病。欲独闭户牖而处。今胃病见肾中。为土刑于水。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
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癃闭。厥阴脉环阴器。抵小腹。)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肝气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腹中悒悒。(木气不舒。昂按。伤寒言足经而不及手经。本篇论疟。亦言足而不及手经。岂疟邪亦传足不传手乎。抑足经
可以该手经也。篇后言府疟。仅胃府而不及他府。又岂以胃为六府之长乎。)肺疟者。令人心寒。(肺为心盖。脉入心中。
邪反乘其胜已。)寒甚热。(肺主皮毛。主表。亦能作寒作热。)热间善惊。(肝主惊而金克木。)如有所见者。(心气不足。
肺邪有余。)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寒多不甚热而嗜水。未详。按太素云。欲得清水。反
寒多。寒不甚。热甚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木气不舒。)其状若死者。(生气不荣。)脾疟者。令人寒。(脾
虚恶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火气冲击。)鸣已汗出。(热蒸为汗。)肾疟者。令人洒洒然。(寒意。)腰脊痛。(腰为
肾府。膀胱与肾相表里。脉贯腰脊。)宛转大便难。(肾主二便。)目 然。(水亏。)手足寒。(阳虚。)胃疟者。令人且
(将。)病也。善饥而不能食。胃热故善饥。脾虚故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脉循腹里。)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
血。血出必已。(刺井穴。脉始出处。〔刺疟篇〕)
【素】肺之令人咳何也。(肺属金而主气。其变动为咳。)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张注。五脏六腑之邪。
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皮毛受寒为外伤寒。
餐寒饮冷为内伤寒。今人惟知外伤寒而不知有内伤寒。讹为阴症者是也。不读内经。乌能知此。)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肺恶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时。旺月也。非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