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一钱) 升麻(五分) 姜枣 水煎。
〔胆热〕
温胆汤
见一卷温。加 人参 远志 枣仁 熟地 名十味温胆汤。
〔吐酸〕
戊己丸
黄连 吴萸 白芍 〔胁痞〕
黄连泻心汤
黄连酒炒,水煎服。
〔虚热〕
安胃饮
见本卷脾胃。
〔虚寒〕
养中煎
参 苓 姜 草 山药 扁豆 〔虚痞〕
治中汤
参 术 姜 草 青 陈 半 加生姜。
〔思伤〕
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去湿〕
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加扁豆、木通,名加味平胃散。
〔湿泻〕
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胃气〕
调气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
〔胃火〕
泻火散
见一卷火。
〔清胃〕
太清饮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钱半) 石膏(三钱) 麦冬(二钱)
〔食积〕
消食丸
楂肉 神曲 麦芽 萝卜子 青皮 陈皮 香附(各二两) 阿魏(一两)
〔补元〕
参术膏
人参 白术 【目录】卷之三【篇名】呕吐论治属性:呕吐症,胃气失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冲胃致之。《灵枢》谓足厥阴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是也。夫胃 司纳食,主乎通降,其上逆而呕吐者,乃肝邪犯胃,或胃虚肝乘,故治呕吐,必泄肝安胃。用药主苦降辛通,
佐以酸泄。其肝阳上亢,食入呕吐者,用苦辛降逆,如黄连、川楝子、吴茱萸、半夏、浓朴、姜汁之属。或苦 酸泄热,如乌梅、白芍、木瓜、枳实、左金丸、戊己汤。其胃阳衰,风木乘克,食入不变者,用温胃平肝。
如人参、干姜、丁香、半夏、青皮、白芍,或吴茱萸汤。其脾阳衰,不能运化,腹胀痛呕者,用辛温行滞。
香砂六君子汤加益智、浓朴、神曲。其胃虚客气上逆,噫嗳欲呕者,用咸以软痞,重以镇逆。旋复代赭汤加 二陈。其中阳虚,浊阴犯胃,吐黑绿苦水者,用辛热开浊。理中汤加川椒、半夏、附子、茯苓之属。其肢冷脉 微,时吐清水者,用辛热扶阳。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其肝火郁热,吞酸吐酸者,用辛咸苦降。左金丸,或 盐炒吴茱萸汤去枣。其胸痞痰阻,食已漾漾欲吐者,用辛泄。生姜泻心汤,或二陈汤加蔻仁、吴萸、姜汁。
其肝厥上逆,脘痛呕涎者,用辛通,佐以酸泄。如川椒、干姜、桂枝、乌梅、白芍、半夏。其因惊怒动肝,致 胁痛干呕而液虚者,用辛通润补。大半夏加茯神、麦冬、青皮、白芍、当归。其支饮,汤水下咽呕吐者,用 辛泄。小半夏汤。其肝阴胃津两虚,肝风扰胃呕吐者,用柔剂滋液熄风养胃。如人参、白芍、麦冬、阿胶、
小麦、半夏、茯苓、粳米之属。其肝风犯胃,呕吐眩晕者,用苦酸以和阳。如黄连、白芍、乌梅、牡蛎之属。
其呕伤胃津,热邪乘胃,食入即吐者,用辛凉化痰。温胆汤加石斛、山栀。其气冲呛咳吐逆者,肝火上凌,过 胃犯肺,用清肃苦降。如苏子、杏仁、
枇杷叶、前胡、山栀、栝蒌仁、降香末。其气冲心痛,饥不欲食,吐蛔者,用苦辛酸以伏虫。理中安蛔丸。
蛔厥者,脏寒蛔上入膈,口干心烦,手足冷,脉沉迟,宜寒热互用,酸苦杂投。乌梅丸。脏厥者,阳气垂绝,
痛呕不纳,躁扰不安,安胃丸,或半夏泻心汤加枳实。其久呕致伤肝肾,并冲脉上逆者,用温通柔润。如苁 蓉、茯苓、当归、杞子、桂心、沙苑子、鹿角霜。其厥阴浊邪上攻,痛从少腹逆冲为呕者,用辛温泄浊。如 吴萸、小茴、桂枝、韭白汁、茯苓。其呕而绝粒者,取生鹅血热饮。每食必呕者,煮羊血熟食之,皆立止。
【目录】卷之三\呕吐论治【篇名】集诸名家呕吐哕治法属性: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昔人以呕属阳明,吐属太阳,哕属少阳。哕即干呕。
东垣以三者俱属脾胃虚。洁古从三焦分别三因,上焦在胃口,主纳;中焦在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
主出而不纳。上焦吐者因于气,食已即吐,渴欲饮水,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因于积,或先痛后吐,或先 吐后痛,治当去积和气;下焦吐者因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溺清便闭,治当通其闭,温其寒。后人又 分随食随吐,为呕,小半夏汤。食入乃吐,为暴吐,生姜橘皮汤。食已后吐,为呕吐,橘皮半夏汤、枳桔汤加 参、白芍、半夏。食久乃吐,为反胃,金花丸、理中汤。食在而吐者,为翻胃,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
下焦病,半夏生姜大黄汤。此从食下久暂,分上中下脘而治者也。古法,呕吐气壅,谷不得下,小半夏汤。
胃虚,谷气不行,呕而液伤,大半夏汤。胸满食谷欲呕,吴茱萸汤。心下痞,呕而肠鸣,半夏泻心汤。呕而 思水,饮停膈上,猪苓散。干呕哕,手足厥,橘皮汤。哕逆虚热,橘皮竹茹汤。哕逆虚寒,半夏干姜汤。干哕,
胃口有痰,二陈汤加姜汁。寒吐者,肢冷脉细,二陈汤加丁香、炮姜。诸药不效,红豆丸。热吐者,烦渴 脉洪,二陈汤加栀、连、竹茹、枇杷叶、姜汁、芦根汁。客寒犯胃,理中汤。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