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于肺,其病剧矣,故肺为逆不得卧也。)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
也。(言水能分行诸气,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也。)伏菟
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伏菟,足阳明经穴。伏菟之上,即腹部也。腹部之脉,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夹脐旁
两行者,足少阴并冲脉气所发,行各五穴,则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阳明经所行,行各
五穴,则气冲、归来、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气往来之道路,故为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
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三阴,肝脾肾三经也。三阴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
阴交穴。踝上各一行,独指足少阴肾经而言。行六穴,则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
肾之大络,并冲脉下行于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右共五十七穴。皆藏
之阴络,为阴气之所行,故治水者当察而取之。)
风 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灵枢・四时气篇》。 ,水同。风水肤胀、五十七 ,义俱如前。若皮肤之有血络者,亦当尽取去之。)
徒 ,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必坚,来缓则烦 ,来急则安静,
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此泄水之法也。徒,但也。有水无风,故曰徒水。环谷,义无所考,或即足少阳之环跳穴。其
下三寸许,垂手着股,中指尽处,惟奇穴中有风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铍针,第五针也。筒,箭室也。已刺而
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 ,谓用针如箭之归筒,出入频复,开通其道,以尽其 也。然 在肤中,其候必坚。
若针后水来迟缓,则必烦闷;若来急速,则必安静矣。仍须间日一刺,以水尽而止。按∶《针要》曰∶凡水气惟得针水沟,
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是又不可不知也。铍音披。筒音勇。)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
已刺治如前,仍须饮通闭之药以拔其本,即方刺之时,亦但饮无碍也。)方饮无食,方食无饮,(药食不宜相混,混则难
于取效。)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水肿既消,当忌伤脾发湿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方保其不复矣。)



<目录>二十一卷\针刺类

<篇名>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属性:(《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
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者,督脉在中,旁四行,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
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也。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临
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热气之逆于上者。)大杼、膺俞、缺盆、
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阴经穴。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风门也,
一名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后,故可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冲、三
里、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泻胃中之热。)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云门,手太阴经穴。 骨即肩 ,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云门、 骨连手,委中、
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泻四肢之热。空,孔同。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五脏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
户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门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肾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
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又五十九穴,详后篇。)帝曰∶人伤于寒而传
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邪外束,则阳气内郁,故传而为热,所以寒盛则生热也。然则外感发热者,

伤于寒也,散其寒则阳气泄而热自除矣。今有不知标本者,但见发热,辄用苦寒。夫阴寒沉滞,焉能解表?表不解则热
愈甚,所以轻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戒也。详义见运气类二十,并当详究。)



<目录>二十一卷\针刺类

<篇名>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属性:(《灵枢・热病篇》)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