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76-症因脉治-第7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理中汤
见前食积呕吐门。


通白四逆汤
炙甘草 熟附子 干姜 葱白
煮黄丸
见前。

【目录】卷四\泄泻论【篇名】附五更泄泻属性:【食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俗名并肚泻 【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劳动脾元,损伤胃气,脾胃交伤,则水谷不化,而食积泄泻 【食积泻之脉】右关沉滑。乃是食积。若见沉数,此为热积。若见沉紧,乃是寒积。
【食积泻之治】加减保和丸。热积应下者,承气汤。寒积应下者,煮黄丸。

加减保和丸
麦芽 楂肉 枳实 苍术 浓朴 莱菔子 陈皮 脾虚加白术。热积,加川连。寒积加炮姜。气滞加木香。


承气汤
枳实 浓朴 大黄
煮黄丸
见前。

【目录】卷四\泄泻论【篇名】附五更泄泻属性:【肝火泻之症】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泛,急欲 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此肝火泄泻之症也。
【肝火泻之因】或恼怒伤肝,肝气怫逆,或积热在内,肝胆不宁,肝主施泄,木旺寅卯 ,至五更生旺之时,则肝火发泄而泻作矣。
【肝火泻之脉】左关洪大,肝火之诊,左脉弦长,亦主肝实,弦为木象,数则为热,右 【肝火泻之治】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柴胡栀连汤。木火乘脾,栀连戊己汤、加味逍遥
龙胆泻肝汤
柴胡 黄芩 山栀 知母 麦冬 黄连 人参 胆草 甘草 大黄
左金丸
黄连 吴茱萸 二味同研。


柴胡栀连汤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川连 山栀
栀连戊己汤
治肝火入太阴泄泻。


加味逍遥散
去当归、丹皮。

【目录】卷四\泄泻论【篇名】附录食泻属性: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年累 月,此录食泻之症。宜快脾丸主之,五味丸亦主之。此症汤药下咽,实时下泄,与直肠之症相 似,但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故直肠条内,则曰难治,录食泻,仍立 方治,然皆是改常之症也。
按∶食入即泻,有寒热虚实之别。脾胃积热,火性急速,则食入即泻。河间云∶食入即 泻,肠胃填满,无容物之地故也,栀连平胃散。酒入即泻,肠胃热甚,复得酒性之热,则寻 窍下泻也,川连枳壳汤,加木通、干葛,此湿热之泻也。
快脾丸、五味丸主之。夫脾胃虚寒而泄泻,人 人知之;脾胃实热而泻,有不知者,大凡着书立说,不能尽举,有虚寒一条,即有实热一条 ,故着积热食积之脾实热泻,随着脾虚脾寒之不足泻,则虚实并着,学人可以类推矣。
【目录】卷四\泄泻论【篇名】附诸贤论属性:《准绳》云∶用收涩以治滑,须分热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敛,热滑未宜收也。如泻已愈 ,至明年此月日复发者,有积根于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热积寒积治之。热积寒 下,寒积温下。真元不足,佐以补元之药。脾虚不运,大安丸以助脾。赵以德云∶泄泻寒脱 而虚,殆似绝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而愈。治肾虚不能司禁闭者,肾气丸峻补其肾。痰积 在肺,肺气下降,大肠不禁者,清上焦之痰,则肺气清而大肠之泻自愈。治思虑伤脾,脾气 郁结,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升举清阳之气。东垣云∶凡泻而水谷不化 ,谓之飧泄,乃清气不升,古人皆以升浮之味,升举胃气,脾胃清和,则水谷消而湿自化。
不比治湿,利小便,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以风胜之,
人但知脾病恶湿,利湿则泻自止,不知久泻传虚,脾胃之清气下陷者,反用升举清阳之气,
鼓舞脾胃之妙也。《内经》云∶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小便。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 ,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但可治湿气侵入 ,初病暴病者,若漫用之,则降而又降,脾胃失阳和之令,而阴阳愈不能分泄矣。戴氏曰∶ 泻水腹不痛者,湿也,若泻势缓慢,泻次匀下,完谷不化,脾虚也。泻水腹痛,泻次不均,
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多或少,肠鸣漉漉者,痰也。腹皮成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 稍减者,食积也。又按之张三锡曰∶泄泻之症,湿火痰虚暑积风冷,八者之 殊,必以渗湿燥脾为主,而随症加减。湿则利之,火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 之,暑则祛之,泻则消之,风则散之。此其大法也。八症既明,三虚宜讲。三虚者,脾虚、
肾虚、肝虚也。脾主制水,饮食伤脾,则不能运化水谷而成泄泻。肾主闭藏,色欲伤肾,则 失封闭之权而成泻。肝主施泄,恼怒伤肝,则木能克土,而彰施泄之令。三者皆令泄泻,
然肝肾二经不恒见,惟脾家泄泻者为多。夫人饮食偶伤,便令泄泻,又尝论泄泻疟痢,同乎 一源,皆由暑月伤脾,初伤便作泄泻为轻,停滞既久,而作疟作痢者重。而疟与痢,又有 分别。饮食伤脾成痰,充塞胸膈则为疟;饮食成积,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