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发。亦不比暑热之症,热无停止。按《内经》但有巨阳、阳明二经,
而不及少阳,然有寒有热,乃是少阳所主,余故补注少阳之脉,少阳之治也。以上三阳经疟
易愈。若三日一发,名曰三阴经疟,难愈。今分别外感八条,内伤三条,又三疟三条,游疟一条。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内经》寒营名寒疟)
【寒疟之症】《内经》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
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
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内经》寒邪伤营,名寒疟之症也。
【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
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
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
【寒疟之脉】浮大而紧;太阳之邪;长大洪实,阳明之疟;弦大之脉,少阳之诊。
【寒疟之治】在太阳者,桂枝羌活汤。在阳明者,桂枝葛根汤。在少阳者,桂枝柴胡
汤。三经俱见症者,三方互用。
\x桂枝羌活汤\x 治寒伤太阳,寒多热少,无汗寒疟。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
吐者加半曲,夏秋口渴引饮加石膏。
\x桂枝葛根汤\x 治寒伤阳明,寒多热少,有汗之疟。
葛根 白芍药 桂枝 生姜 甘草
无汗加防风。头痛加羌活。夏秋口渴消水加石膏。
\x桂枝柴胡汤\x 治寒伤少阳,寒多热少之疟。
桂枝 柴胡
桢按∶前三方,因寒伤之疟,寒多热少,故皆用桂枝。原文曰∶夏秋热令,必加石膏。
可见热多寒少,脉数口渴者,切不可误用也。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内经》亦名温疟)
【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
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
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发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
【风疟之因】《内经》云∶暑邪既伏,秋气收之,汗出遇风,与卫气并居,阴阳分争,
内外相搏,而风邪伤卫之疟作矣。
【风疟之脉】左脉浮缓,太阳疟也。右脉洪长,阳明疟也。左右皆弦,少阳疟也。
【风疟之治】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
三阳俱见症者,《准绳》和解汤。
\x桂枝石膏汤\x
桂枝 知母 石膏 黄芩
无汗加防风。身痛加羌活、柴胡。
\x白芷石膏汤\x 治阳明经温疟。
白芷 石膏 知母
家秘以升麻、葛根,易白芷。恶寒加桂枝。无汗,加防风、柴胡。身痛,加羌活、独活
\x小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陈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x《准绳》和解汤\x 治三阳经寒热之疟。
柴胡 升麻 葛根 羌活 知母 石膏 黄芩 猪芩 山甲 甘草 陈皮 防风
此方用表药五味,升散表邪,使郁热外发,而恶寒自已。用寒药三味以清里,使里热
得清,而发热自退,用猪苓分别阴阳,穿山甲以通经络,陈皮、甘草二味,助胃气,升降诸
桢按∶前二方,因热多寒少之温疟,故以知母、石膏、黄芩互用。若寒多,则凉药不可
用矣。其后和解汤,乃和解三阳之疟也。仲景治伤寒热病,表症多者,用辛温散表。里热多
者,用寒凉清里。若表里俱见症者,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以双解之。若痰凝食滞者,兼用
化痰消滞之药。可见治伤寒如是,治疟疾外感症,皆如是也。



<目录>卷四\疟疾总论

<篇名>外感疟疾

属性:(《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
【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
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
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
【瘅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热气伤人,《内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
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瘅热疟也。
【瘅疟之脉】六脉弦数,少阳有热。若见洪长,阳明有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
【瘅疟之治】仲景以脉平者,用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家秘用桂枝黄芩汤,兼治
少阳阳明。《准绳》于风邪疟中,补出三阳和解汤。余于瘅疟中,亦补立三阳和解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