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旺而遗精,阴精虚而火升失血,
热蒸于营而盗汗,亦用甘酸温煦以养之。一则伤其中气,一则损其精血,病不同而治则同,此何故也?近世治法,
于劳倦伤中者,祖仲景、东垣。于遗精失血者,不敢祖桂枝、建中等法,都
从事于朱丹溪、葛可久滋阴之法,亦始效而终不效。良以苦寒滋降,能平炎上之火,易伤中焦之气,胃气一伤,
百药莫治,故越人有上损及中,下损及中皆不可治之说。然则丹溪、可久既不可
恃,《金匮》方究竟可用否?曰∶仲景为千古医祖,非贻误后人者。若内伤劳倦,于仲景、东垣法不得异议。若遗
精失血,自元明后诸贤无敢用其方者,诚以相火方炎,阴血上溢,投以刚热,
恐益其势耳。昔人聪明才智,岂逊于今,必有试而不合者矣。议
者多疵丹溪,余则不敢出违心之论。盖滋降之法,可暂用,不可久用。审其胃气元气可任,暂投以平炎上之火,
止其逆流之血,亦治之必须。否则温既助火,凉则伤中,日从事于轻描淡写,坐以
待毙,亦何取乎!俟血止火降后,以甘平味浓固精纳气之药以补
养之。经曰∶损者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曰∶损
其肾者益其精,损其肺者养其气。病伤精气者,仍从精气求之,庶于病情有益耳。



<目录>卷之二

<篇名>吐血门

属性:叶 血止咳不已,脉沉带数,其根犹未去也。盖气犹风也,血犹水也,咳则气逆不顺,血亦逆而不顺矣。经
络不和,血不宁静,必降其气而后血不复升,亦必充其阴而后火乃退耳。
大生地 紫菀 丹皮 川贝 赤苓 元精石 甜杏仁 沙参 赤芍 枇杷叶
渊按∶此喻妙极,从《内经》天暑地热悟会得来。
尤 血止干咳,阴虚也。急以生津救肺。
沙参 丹皮 麦冬 茯神 五味子 桑白皮 蛤壳 川贝 鲜藕 甜杏仁
侯 脉数血涌,胃气大虚。胸中痞塞,大便带溏,是痞为虚痞,数为虚数。咳血三月,今忽冲溢,唇白
面青,断非实火。大凡实火吐血,宜清宜降;虚火吐血,宜补宜和。古人谓见痰休治
痰,见血休治血,血久不止,宜胃药收功。今援引此例。
人参(一钱) 白扁豆(一两) 川贝(三钱) 茯苓(三钱) 藕汁(一杯,冲) 好墨汁(三匙,冲)
又 脉数退,血少止,而反恶寒汗出。盖血脱则气无所根据,气属阳,主外,卫虚则不固也。最怕喘呃暴
脱。犹幸胸痞已宽,稍能容纳。仿血脱益气例。经曰阳生阴长,是之谓耳。
人参 炒扁豆 五味子 炙甘草 炮姜炭 怀山药 藕汁
又 血脱益气,前贤成法。今血虽大止,而神气益惫,唇白面青,怕其虚脱。欲牢根底,更进一层。
人参 炮姜 陈皮 大熟地(砂仁拌炒) 麦冬 冬术 炒扁豆 五味子 附子(秋石汤制)
灶心黄土煎汤代水
又 肝肾之气从下泛上,青黑之色见于面部。阴阳离散,交子丑时防脱。勉拟镇摄,希冀万一。
人参 大熟地 紫石英 五味子 麦冬 肉桂 茯苓 青铅 坎
又 血止三日,痰吐如污泥且臭,是胃气大伤,肺气败坏而成肺痿。痿者,萎也。如草木萎而不振,终
属劳损沉 。《外台》引用炙甘草汤,取其益气生津,以救肺之枯萎。后人用其方,恒
去姜、桂之辛热,此症面青不渴,正宜温以扶阳。但大便溏薄,
除去麻仁可耳。
人参 炙甘草 麦冬 阿胶 大生地 炮姜 五味子 肉桂 紫石英
又 病势仍然,从前方加减。
前方去炮姜,加制洋参。
又 连进炙甘草汤,病情大有起色。但咳呛则汗出,肺气耗散矣。散者收之,不宜再兼辛热,当参收敛之品。
人参 大熟地(沉香末拌炒) 炙甘草 阿胶 五味子 黄 粟壳 大枣
渊按∶如此险证,一丝不乱。景岳所谓非常之病,非非常之医不能治。
某 久咳失血,精气互伤。连进滋补,颇获小效。但血去过多,骤难充复。从来血症肺肾两虚者,宜冬不
宜夏。盖酷暑炎蒸,有水涸金销之虑。今交仲夏,宜日饵生津益气,大滋金水之虚,
兼扶胃土,则金有所恃。且精气注成于水谷,久病以胃气为要也。
制洋参 大熟地 麦冬 黄 怀山药 大生地 五味子 茯苓 陈皮 炙甘草 白扁豆 党参
又 血止,胃稍醒,仍守前法。
前方加粟壳蜜炙。另用白芨一味为丸,每朝服三钱。
朱 中气素虚,兼患痰饮,冬必咳嗽。近劳碌感寒,忽气升吐血,微寒发热,汗则心嘈。其血必三日一
来,寒热亦三日一作。盖热邪内炽,逼血上行,病在三阴之枢,恐其下厥上竭,冲溢喘脱。
麻黄 西洋参 白芍 麦冬 五味子 归身 炙甘草 黄 川贝 荆芥炭 茅根 藕汁
渊按∶汗出心嘈,营阴虚矣。麻黄总属不宜。
邢 先天不足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