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花槟榔 草果 川朴 茯苓 生姜
舌苔满白,邪伏膜原,必用槟榔、草果。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
仁渊曰∶疟证甚多,所感不同,命名各异,《内经》言之详
矣。而诸疟中风疟最多,经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乃暑天
喜当风取凉,露卧湿地,受冷湿、热湿之邪,不使随汗泄出,秋
后凉风闭其汗孔,疟始发矣。前哲云“疟不离少阳”,其实不然。
夫伏暑与疟,同一邪耳,寒热间断者为疟,不断者为伏暑。但
伏暑虽重于疟,其伏较浅;疟虽轻于伏暑,其伏较深。伏暑邪在
太阴、阳明,不涉膜原者多,疟疾涉膜原者多。惟邪伏膜原,所
以纠缠不清。膜原二字,古人多未讲明。夫膜在脏腑之外,肌肉
之里,乃肌肉之里层皮也。俗名膜壑。原乃经穴,六腑皆有之。
经谓横连膜原,言不但邪在脏腑,并横及于肌肉之里,而伏于膜
壑之原,伏甚深矣。亦太阴、阳明所主。所谓少阳,亦犹伏暑之
寒热往来,脾胃升降失职,木郁不达耳。惟脾胃失化,湿浊阻
遏,所以疟必有痰,痰即湿饮。故疟发时能呕出黄涎苦水,其愈
较易。治能开其中焦,化其湿饮,最为先着。观古人清脾,休疟,
四兽等方,无不为开中化痰立法。即久而为疟母,为黄胆、中
满,皆湿热痰浊纠结不化,伤其脾胃所致。即各种疟疾,所因不
同,所治各异,要不离太阴、阳明--脾胃也。脾胃一病,痰湿自生。谚云“无痰不作疟”,其信然欤!



<目录>卷之一

<篇名>痢疾门

属性:马 高年下痢,一日夜百余次。舌苔白 ,身热恶心,诊脉
细,饮食不纳,痢下五色,皆为忌款。败毒散法初起的是,然须
人参扶正和胃。若喻氏痢疾门中,五色噤口,不治者多。尚祈商政是荷。
参须 败毒散 陈米(荷叶包) 石菖蒲
苗 湿伤于下,风伤于上,热处于中。湿夹热而成痢,痢下
红血,湿热伤血分也。风夹热而咳嗽,痰稠舌白,风热伤气分也。从手太阴、阳明,一脏一腑立法。
豆豉 荆芥炭 黄芩 薄荷 焦六曲 桑叶 黑山栀 杏仁 桔梗 薤白头 赤芍 通草
孙 湿温邪陷厥阴,下痢色紫后重,左脉沉小,右脉弦大,
舌黄,晡热,是阳明积热内恋,而木来乘土。高年体虚神怯,防其厥脱。
沙参 川连 白头翁 升麻 淡芩 焦六曲 川朴 通草 楂肉 秦皮 葛根 金银花 白芍 砂仁
又 前方升阳明,泄厥阴,以提下陷之邪。今改用败毒法,祛其邪,从表解,即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也。
人参败毒散去薄荷、生姜,加神曲。陈米煎汤代水。
又 舌苔灰黄,腹痛下痢,是阳明湿热积滞。而倦怠音低,
正气大虚,饮食不纳,虑延噤口重症。仍以苦辛寒化肠胃之湿
热,而开通其气,冀其谷进、热和、痢减为妙。
北沙参 川石斛 川连 木香 石菖蒲 川朴 枳实 滑石 白芍 淡芩 焦楂肉 陈皮 荷叶 鲜藕
又 下痢不减,胃气略开。病将半月,高年元气内亏,湿热未化,深恐生变。
沙参 淡芩 川连 川朴 枳实 白芍 广木香 木瓜 西洋参 茯苓 通草 荷梗
又 痢将半月,色如败酱,腹痛后重,舌苔灰黄。湿热胶滞,肠胃不和,纳谷殊少。高年防其虚脱。
西洋参 川连 陈皮 六神曲 谷芽 青皮 当归 白芍 地榆炭 淡芩 砂仁 茯苓皮
又 考治痢方法,因于暑湿热阻滞肠胃者,不出苦辛寒药疏
通理气。若胃不纳者,谓之噤口痢,九死一生。今高年体弱,胃
不纳谷,舌色灰黄,身热腹痛,既不可补,又难用攻,只得宣通化滞,开其胃气。
白头翁汤加枳实、红曲、白芍、青皮、楂肉炭、木香、荷叶蒂、茉莉花蒂、砂仁(半生半熟炒研)、稻叶。
某 红痢日久,脾气必虚,营气必耗。前方理中汤下驻车
丸,颇验。奈轻听人言,服红曲、滑石末,致痢复剧。脉迟缓而
涩,舌薄白而底绛。渴不贪饮,口恶甜味。素体多湿,今脾阳失
运,湿又动于中矣。徐灵胎云∶血痢挟湿者,胃风汤最妙。《医
归・痢疾门》亦采是法。
八珍汤去地、草,加肉桂、升麻、粳米。
渊按∶理中汤温运中阳,驻车丸分导湿热,从脉象迟涩看出。红曲、滑石适与相反。
李 久吃洋烟,脉沉而细。病方三日,微寒微热,头略胀痛,
昼不痢,痢在夜,是属寒邪;而反色赤者,寒伤营也。当以和营散寒、温通阳气为法。勿与常痢同治。
防风根 白术 陈皮 木香 白芍(桂枝三分,煎汤炒) 炮姜 砂仁
服二剂愈,应手之至。
渊按∶脉细肢寒,昼不痢,痢在夜,乃脾阳不能统摄营阴也。
蔡 右脉细弦,木侮土也;左脉细弱,肾水亏也。病由肝气
而起,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