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

  卷十三 燥门(结燥附)

  论燥热胜阴

  见消渴门

  卷十三 燥门(结燥附)

  论结燥病本不同

  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食不化腹响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泻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润之有物而结者当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有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证可不慎哉按此只是论结燥言里证也河间所论则兼表里而言之矣犹宜以燥热胜阴相火论诸篇兼看

  卷十三 燥证治法

  治风之剂

  机要大秦艽汤治血弱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方见中风门按此散风热养血之剂太阳例药也麻仁丸郁李仁 麻子仁(各一两另研) 大黄(二两半以一半炒) 山药 防风 枳壳(炒各七钱半) 槟榔(半两) 羌活 木香(各五钱半)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丸温水下按此手足阳明足太阳经药表里之剂气分药也东垣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秘塞也以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矣麻子仁 桃仁(各一两去皮尖另研)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皂角仁 秦艽(各五钱)上除另研外为细末五上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三五十丸食前白汤下又有润燥丸一方于本方加郁李仁防风是也按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表里药也

  卷十三 燥证治法

  治热之剂

  宣明当归龙胆丸方见火门清凉饮子方见热门

  卷十三 燥证治法

  和血润下之剂

  东垣导滞通幽汤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当归 升麻 桃仁(各一钱另研)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钱) 红花 炙甘草(各三分)上件作一服水煎调槟榔细末半钱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元戎四物汤治脏结秘涩者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煨) 桃仁(各等分)上 咀水煎或为丸服亦得按此手足厥阴经药也子和脾约丸麻仁(一两二钱半) 枳实(炒) 浓朴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蒸)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温水下润体丸郁李仁 大黄 桂心 黑牵牛 当归 黄柏(各半两) 轻粉(少许)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温水下按以上二方一气分药一血分药也二方故所主不同然气血不能宣通者非此莫能疗而气虚津液不足者慎之神功丸方见咳门按此手足太阴药也气分之剂

  卷十三 燥证治法

  滋阴之剂

  拔萃六味地黄丸治下焦燥热小便涩而数丹溪大补丸治阴虚燥热方见火门

  卷十四 寒门

  内经叙寒气为痛为积为呕为泄

  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泣经脉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矣谨按篇中具寒气客于诸脉及相引腹股等为痛甚详宜玩本文为积又详见积聚门

  卷十四 寒门

  论寒为瘕坚痞厥逆诸证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 瘕 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卷十四 寒门

  论寒为滞下泄泻咳嗽诸证

  详见滞下等门按以上诸论病机多属内中于寒口食生冷所致皆非外感证也因兹所类但以伤寒外感分例然以上病机亦有标本不同故不复参附详见各门

  卷十四 寒门

  脉法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伤寒论曰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谨按伤寒脉及六经传变本论已详兹不备录惟许学士百证歌第一篇甚得旨要但其中二句讹舛如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伤卫正与仲景脉理差别此非许学士之不精盖亦后人传写之误也许学士云仲景言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弦为阳何也大抵此兼众脉而合言之也唯伤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