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百四十个) 柴胡(二钱半)上 咀分作四服按此手足太阴足阳明少阳经药也清暑益气之剂宣明益元散方见泄泻门按此足太阳足三阴经药也选方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半两)上 咀水煎每服一两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也东垣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 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黄 升麻 苍术(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各半钱) 甘草(炙) 黄柏 麦门冬 当归(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泽泻(半钱) 青皮(二分)上 咀水煎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仲景太阳中 证例禁汗下温针无治法宜是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卷十一 暑证治法

  温散之剂

  五苓散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疼烦躁而渴方见泄泻门桂苓丸治冒暑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肉桂(去皮) 茯苓(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每细嚼一丸白汤下按以上足太阳例药也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砂仁 草果 乌梅肉 甘草(炙各四两) 扁豆(炒) 干葛(各二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冷服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消暑十全饮香薷 扁豆 浓朴 甘草 紫苏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瓜 檀香上 咀水煎按此手足太阴之剂气药也然以上二方今世俗多用姑存之以备取择消毒丸治伤暑发热头疼半夏 甘草 茯苓(各半斤)上为末生姜汁作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水下易简方以好醋煮半夏姜汁作糊丸按此足三阳少阴手太阴经药也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厘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甘草 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去皮)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按此太阳例药冷香饮子治伤暑 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方见霍乱门来复丹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硝石(一两同硫黄火上微炒用柳条搅结砂子不可大) 太阴玄精石(研) 舶上硫黄(各一两) 五灵脂(去砂石) 青皮 陈皮(各二两)上为末和匀好醋糊为丸菀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按此出厥阴例药也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温胃开结治挥霍变乱神志昏愦元气下陷者甚捷然病因暑火湿热者勿用

  卷十一 暑证治法

  治湿热之剂

  子和桂苓甘露饮治伏暑发渴脉虚桂 人参 藿香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 木香(一钱)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宣明桂苓甘露饮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温汤调下局方辰砂五苓散治伏暑烦渴头疼身重泄泻本方加辰砂上为末每二三钱或水或汤调下按此三方并太阳经药然有温散淡渗解表不同也

  卷十一 暑证治法

  治火之剂

  黄连解毒汤治暑热证脉洪实而渴大金花丸治一切火热暑证神芎丸治一切湿热内甚火暑之实者方并见火门

  卷十二 湿门

  内经叙湿为诸证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湿胜则濡泻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附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卷十二 湿门

  脉法

  脉经曰脉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 脉浮风湿 脉大或浮虚而涩者皆寒湿 脉来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 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 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

  卷十二 湿门

  论湿为痿为痹为痛为肿所挟寒热不同

  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按丹溪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章因于气为肿下文不叙恐有脱简然王注曰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渐微阳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疼全以为风治者多误矣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阳气少阴气盛也伤于寒湿肌肤尽痛名曰肌痹谨按湿证挟寒内甚则腹痛下利外甚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也挟风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挟热内甚则泻痢外甚则或痛或热或肿发黄如此等证虽内伤外感不同况有错杂之邪合至当论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按东垣曰此清虚之地气伤人也必从足始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变皆生于风雨寒暑及饮食居处阴阳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