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麻黄各半汤
小青龙汤治感风寒脉缓发热腹痛或利
理中汤治感寒腹痛
(方并见寒门)
谨按世俗治伤寒多不本仲景初法矧小儿乎惟近代郑友端集全婴方于伤寒多采其例言桂枝
汤自
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以前桂枝证加黄芩一分谓之
阳旦汤夏至以后有桂枝可加知母石膏各半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
也可谓得其旨趣故兹寒例与夫变证法并见本论今不详录但以变法一二附于下
葛根升麻汤
(方见升麻汤)
上 咀水煎
按此方阳明药也世俗用治小儿伤风及发 疮疑似之间者皆用之故收入然亦须审谛而行之
可也
故王海藏云活人言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次又不已者葛根升麻汤恐太阳流入阳明用断其
路故以此汤主之地黄汤内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是知阳明药非太阳药也人或初病太阳证便与此
汤是遗太阳不惟遗经反引太阳邪气入阳明不能解也其变可胜言哉故不可不慎之况小儿乎
麻黄黄芩汤治小儿伤寒头痛身壮热无汗鼻塞目涩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可汗之
麻黄(三钱) 赤芍 黄芩(各一钱半) 甘草(炙) 桂枝(各半钱)
上为粗末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
惺惺散治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气不和
桔梗 细辛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白术 栝蒌根(各一两)
上为末每二钱水煎入薄荷五叶一方加防风川芎各一分
按此少阴例药也
东垣麻黄升麻汤治小儿寒郁而喘喉鸣脐中鸣腹满鼻流清涕脉沉急而数
麻黄 草豆蔻(各一钱半) 益智仁(一分半) 浓朴 吴茱萸(各二分) 甘草(一分) 当
归尾 升麻 曲末 苏木(各半分) 柴胡 黄芩(各一分) 红花(少许) 蝎(二个)
上 咀作二服水煎稍热服
按此太阳例药也然有所兼之证故用是变法随证加减之也



<目录>卷五十\小儿治法

<篇名>治热之剂

属性:钱氏泻青丸治肝热搐搦脉洪实
当归 龙胆 山栀 川芎 大黄 羌活 防风
上等分蜜丸鸡头大每服一丸
按此泻乙木之阴火药也治风热表里之剂
泻心汤治心经实热
按此泻丁火药也
泻黄散治脾热目黄口不能吮乳
按以上治己土湿热之药风胜湿甘寒泻火也与以上并治实热之剂
泻白散治肺热目黄口不能吮乳喘嗽
按此泻肺邪之有余补辛金之不足也
导赤散治内热小便赤黄心躁睡语
按此治丙火药也
安神丸治邪热惊悸面黄颊赤
按此治心肺胃热气分药也清镇之剂
以上方并见热门
地黄丸治疳热肾虚泻血失音身瘦目翳生疥解囟不合长大不行可服取效
(方见补虚门)
按此治癸水不足药也
地骨皮散治小儿肌热
白虎汤治小儿发热而渴
(方并见热门)
生犀散治小儿肌热
生犀 地骨皮 赤芍 柴胡 葛根 甘草
上 咀水煎
按此少阳阳明药也
鳖甲饮治小儿骨热潮热盗汗
鳖甲(炙)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壳(炒) 知母 当归(等分)
上 咀三岁一钱水煎加桃柳枝各三寸乌梅一个
按此少阳厥阴药也气血之剂
镇心丸治内热生惊痰盛
甜硝(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 寒水石(烧一两半) 山药 茯苓(各二两) 朱砂
(一两) 脑麝(各一钱)
上为末蜜丸鸡头要红入胭脂 量儿大小与服
按此手太阴少阴足阳明太阳药也
化毒丹治心胃内热惊悸
生熟地黄(各五两)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焙各三两) 玄参(二两) 甘草(炙) 甜硝(
各二两) 青黛(一两半)
上为末入硝炼蜜丸如鸡头大每半丸或一丸水下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
甘露饮子治心胃热咽痛口苦生疮上攻牙龈肿
(方见热门)
大黄丸
(方见伤风门)
绛雪丹治小儿诸热阳盛发狂躁不安目赤烦渴
芒硝(一两) 朱砂(一两)
上为末浸蒸饼为丸鸡头大三岁儿一丸砂糖水化下无时
按以上二方阳明例药也
易老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治壮热体重而泻
羌活 黄芩 苍术 甘草
上等分 咀水煎服
按此太阳阳明药也
陈氏人参清膈散治小儿潮热自汗骨蒸
人参 柴胡 当归 芍药 知母 桑白皮 白术 黄 紫菀 地骨皮 茯苓 甘草
桔梗(各一两) 黄芩(半两) 石膏 滑石(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三钱水煎入姜
按此手足太阴足少阳厥阴阳明药也虚热烦热气血皆可用
谨按以上诸方姑随轻重例因举其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