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阑入清医之注解,就是用清医的思想来证前人之说了,这样,“无形中已失去内难仲景之本义。”故他在叙述《温病学说思想之变迁》时,将“内经仲景之温病,还之内经仲景。以叶吴孟英之温病,还之叶吴孟英。”这样抽茧剥焦,逐层揭去,先弄清历代各家温病学说之真面目,则有关争论的是非问题,就可判定了。其次,他认为凡是批判一种学说,目光必笼罩此学说之全体,抓住其关键,解决其根本,如支支节节,攻其局部,则此剿彼窜,将永无宁日,他认为陆九芝抨击叶派,具有这种缺点,所以不能彻底荡平其壁垒。故他考古论今,详评捆析,从大处落墨,对有关温病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逐一解答批评,认为这样便可彻底解决问题,荡平叶吴学说之壁垒。

二、《温病论衡》的概况

此书先刊于《中医新生命》杂志。后于1936年出单行本,由知行医学出版社出版,书面由陆渊雷题签,后附有《湿温论治》。全书共分六章,书首有引言。第一章《温病学说思想之变迁》先叙述了内经、难经,到戴北山、陆九芝为止的二十八家温病之本义。然后在结论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是全书抨击叶派学说很显力量的重要片断。第二章《温病病名名实之歧异》,讨论了湿温,风温,温毒,温疟,冬温,这五个古今名实淆乱的温病;第三章《伏气与外感》,为研究温病病因之专篇,内中对伏气学说提出了批评。第四章《伤寒温病与时行》,先列述前代医家的各种意见,然后发表作者自己的看法。第五章《清代温病书中所包含之疾病》,“专取叶派学说,作单独之剖析”,认为只少是包括了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脑膜炎,丹毒,霍乱,痢疾,疟疾,中暑,耳下腺炎,黄疽,胁膜炎等这几种病在内。第六章《叶派温病治术之批评》,主要指摘叶派治术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辛凉轻剂及滋阴疗法,用于“治犯肺之温病,寻常感冒,或足以了之。”如治疗肺炎等较重之温病,就已药轻而不及彀,不及麻杏石汤等方显得有力量,如竟用以治胃系之温病,就尤属治术之下驷。全书采撷陆九芝,章太炎、陆渊雷等人的论说较多,总的认为叶吴学说从理论到治疗,缺憾很多,陆九芝虽作了大举之驳击,但仅成对抗之势。他为了彻底解决近百年来在温病问题上的种种争执,批倒叶吴学说中的错误理论,纠正时医泛用轻清之流弊,故有《温病论衡》一书之撰作。

三、争鸣意见举隅

1・对《温热论》评价过高不恰当:叶桂的《温热论》被某些治温热之学者,奉为圭臬。谢氏认为将这部书捧的太高是不恰当的。他说;“所谓《温热论》者,吴医汇讲刻之,贮春仙馆刻之,拜石山房刻之,种福堂又刻之,王孟英等所视为金科玉律者也,然循其字里行间而核之,则有自相矛盾者,有混杂不清者,凌乱支离,不可卒读,不意歌讴赞美珍同宝之《温热论》,乃如此不堪,彼终身由之而不疑,信之而不违者,亦事理之不可解也。”他指出;“《温热论》曰:‘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然其后则曰:‘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所谓胃者,在手阳明乎?抑足阳明乎?使为足阳明,其说固无以自存,而既能传胃,则久在一经之说,亦自相矛盾矣。”观叶吴学派之著作,不可否认,该派中人为了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确实发了一些刻意罗织,不合事理的议论,如《临证指南》中,谓伤寒先伤阳经,温病先伤肺经。又谓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温病条辨》硬说《伤寒论》只为狭义伤寒而设,只论六气中一气,其余五气概未之及。这一类为妄立门户而不顾事实,歪曲仲景学说的说法,其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如曲为之释,实在也毫无意义。《温热论》虽然是一部有功于外感热病研究的重要文献,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且也沾有这种弊病,所以,我们应当客观地来研究它,不应该先存有“《温热论》是正统,其他不同观点的争鸣著作都是左道旁门”这种想法。谢氏敢于直率地指谪《温热论》多疵,这对破除迷信,正确评价古籍,是使人很受启发的。

2・温邪并不都先犯肺;谢氏明确将温病划成肺胃二系,认为;“论温病者,必当定肺胃二字为关键。”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十二字者,仅为犯肺温病之纲领,决不能包括湿温等胃系温病。”但叶派中人竟以此“十二字,为温病纲领,于是胃系温病之起病,不由于犯肺者,亦一律以此十二字兼统之,于是胃系温病初起之病因病理治疗诸学说,一律平空割去,另冠以肺系之证治,此真俗语之所谓张冠李戴,最后则胃系温病中期末期,亦皆以治肺之药治之,而治疗之成绩,遂不可问。此种流弊,无形中蔚为风气,流行于时医之腕底。”他认为陆九芝抨击叶吴之学,正是为此。叶派学说之论温病,谓初起在上焦手太阴,确有肺胃不分之弊,是错误的理论。现在一般认为“流脑”属“春温”、“风温”范畴,“乙脑”属“暑温”范畴。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属温热病范畴:但我们知道:象“乙脑”、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等这一类温热病,根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