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正败邪胜也;咳而脱形,脾肺俱败,脉小以疾,血液皆枯矣。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气变而人身之本元绝也。其腹大胀,四末清冷,中阳已败,脱形泄甚,元气垂绝也;
腹胀便血,阴阳两伤,其脉反大,是真脏脉现,绝则气绝也;咳而溲血,形肉脱,阴已竭矣,脉反搏,孤阳将
去也;呕血,胸满引背,邪气上逆,脉小而疾,阴阳俱竭也;咳,呕,腹胀,且飧泄,邪气结而本元败,脉绝
而气绝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以上皆言不可治之证,当熟识而勿妄治,治之反招尤悔也。
《灵枢・五禁篇》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
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夺者,伤之甚也。气血伤甚,即有外邪,亦不可泻,泻之本元先脱,故仲景论中有禁汗、禁下之条,多立
善法以治之也。
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
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是谓四逆也;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热病脉应洪数而反静,元气败而邪热不去也,汗已出,脉应静而反躁盛,是精却而邪胜也;病泄气陷,
脉应小弱而反洪大,根本虚脱也;着痹不移,则气血不活, 肉破,身热,土败而阴
涸也,故其脉偏绝,气血不周矣;淫邪久伤形体,而身热色白,则阴阳两损,又下血 笃重,而本元竭矣;
发寒热而形夺,则营卫阴阳俱伤,其脉坚搏,是无胃气之真脏脉现,故皆为五逆之死证也。



<目录>卷八\诸瘅病

<篇名>脾瘅

属性:《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
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
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者,湿热病也。脾为湿土,恶湿而喜香燥,主鼓运而为胃行津液者也。浓味浊阴,遏其清阳,变成湿热,
津液不得输布而壅于脾,乃上溢而口甘,甘者,脾之味也。热积久,则必转为消渴之病。急治之以兰,除其陈
腐之气,遂脾喜香之性也。兰者,俗名省头草,妇女用以渍油抹发者。



<目录>卷八\诸瘅病

<篇名>胆瘅

属性: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
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
使》中。
阳陵泉胆经穴也。《灵兰秘典》、《六节脏象》等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
出焉。又曰∶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附于肝,肝经之脉,上循喉后,故咽为之使,而胆气亦由之而上也。以
谋虑太劳而不决,使胆虚汁泄而气上溢,故口苦而名胆瘅也。凡劳思过虑,无不动火而致胆热,即口苦矣。取
阳陵泉,治胆募俞,皆针法也。《阴阳十二官相使》或者即《脏象》等论所云∶十二官各司其职,而十一脏皆
取决于胆,以求其中义理,而设治法者乎?或者谓《阴阳十二官》古经名,今已亡失。未知孰是,以俟明哲辨之。



<目录>卷八\诸瘅病

<篇名>消瘅

属性:《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帝曰∶何以
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
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
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消瘅者,渴饮多食,而肌肉消瘦也。由五脏柔弱,而其目坚固以深,其光长冲直扬者,心性刚暴多怒,则
心肝火炽而气逆,血脉因之不行,久郁而成邪热,以致此病。然此但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或有饮食及
酒色所伤,而成消瘅者,亦皆邪热蕴蓄之所致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瘅由邪热积蓄,病久脉实大,元气未败,可治;脉悬小者,小甚也,元气已败,又坚,则无和缓之象,
邪气痼结,故不
可治也。



<目录>卷八\诸瘅病

<篇名>兼论杂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