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声不能发也;阳入之阴,随阴性而静,阴出之阳,激阳性而怒,如阳被阴激,发而为雷也。
是故邪正互争,气血扰乱,病变多端,要必有阴阳之理所在,此五乱者,足可为纲领也。
\x五邪所见死证\x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此明上文阴出之阳之义也。春得秋脉,金克木也;夏得冬脉,水克火也;长夏得春脉,木克土也;秋得夏
脉,火克金也;冬得长夏脉,土克水也。盖其五行相克者,由阴阳相离而不相交也,名曰阴出之阳者,其阴出
离于阳而成孤阳,故病善怒,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也。若阳入之阴,则阴阳相入相交而生化,其人静而不
死矣。
\x邪中阳溜于经中阴溜于腑\x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岐伯曰∶身半以上,邪中之也;身半以下,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
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
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
方乘虚时,及新用力,善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
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帝曰∶
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 始。夫臂与 ,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乃
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身半以上,天气主之为阳,风为阳邪,故风邪中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为阴,湿为阴邪,故湿邪中之。
同类相感召也。风邪动荡,故中人无常处,或中于阴,则溜于腑;或中于阳,则溜于经。此以表里分阴阳,不
拘上下之部位也。盖以诸阳经皆会于面,邪之中,方乘阳气虚时,及新用力,饮食汗出,腠理开,而邪中之。
中于面,则下阳明,以阳明经脉起于鼻交 中,由面下行者也;中于项,则下太阳,以太阳经脉从头下项背
而走足也;中于颊,则下少阳,以少阳经脉由耳前下颊,行于身侧者也;中于膺背两胁,亦各入其经脉也。其
中于阴,从臂 始者,以手足臂 里面,皆三阴经脉所行者也,其皮薄,肉淖泽而不坚密,故邪易入,而风邪
独伤之也。阴经内通于脏,邪入之而脏气实,则邪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是由经入脏,从脏出腑,以腑脏经脉
相通也。故原其邪,国中于阳,则溜于经;国中阴,则溜于腑也。此但指风邪内入之径路次第,而未及于湿也。
\x外感内伤\x
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两感,中外皆伤,故气
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
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
感,邪乃得往。
上言脏气实,邪不能客而还于腑,其有邪中于脏者,必由七情、饮食、房劳等事,先伤脏气,邪得乘虚而
入。故此但详内伤之因,而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者,以脏腑居里为阴,营卫在外为阳,统明外邪由内伤之所
感召也。
\x面耐寒热\x
帝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
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
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
又浓,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首面身形,虽同属筋骨气血,合而成形,其阳气津液,皆上升而熏于面,故独耐寒热而不畏,所以上言或
用力,或饮食汗出,腠理开,邪始乘虚而入也。
\x虚邪正邪\x
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
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虚邪贼风暴厉,故中于身,洒淅动形者,寒 毛竖也;正邪者,寻常风寒,因腠理开而入,其气微而不厉,
先现于面色,而身不之觉,故若有若无,若存若亡,有形无形,皆莫知其真实之病情也。
\x胃大肠小肠证\x
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
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