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此九候中独现七端之脉,名七诊。于九候中察其部位,而知病处。其云独热、独寒者,兼肌肤言也。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
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
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而死。
此以脉象病状合阴阳之理,而决死期也。盖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造化自然之理也。脉病皆阴而死夜半,
脉病皆阳而死日中者,以阴阳气极,不能相生而死也;寒热病死于平旦者,平旦阳气从阴而出于表,病寒热者,
阴阳格拒,平旦阳不能出,其气闭绝而死;风为阳邪,日夕阳入于阴之时,阳邪格逆,气不能入,则阴阳偏绝
而死;其脉乍疏乍数、乍疾乍迟者,脾败真脏脉现,不能维持阴阳而散乱也,土旺四季,其气败,故至辰
戍丑未四季月日时,无生气接续则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
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侯败者,亦死矣,必发哕噫。
形肉,脾胃所主,为后天根本,故形肉脱,而脉之九候虽调,犹死也;七诊,上文所云独小、独大等脉,
虽见七诊,而脉之九候皆从者,不死。其不死者,因风气闭结经脉,及妇人经月不行,或乍行,其脉变似七诊,
而非真七诊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之九候本元败者,亦死矣,死时必发哕噫,即元气败之征也。
后世但知寸关尺浮中沉,为九候,然胃之冲阳、肝之太冲、肾之太溪,皆动于足,为根本之脉,故凡重病,不
可不诊,以验吉凶,方无错误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循切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
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
察也。
问其始病,知外感内伤之因;问其现病,知虚实浅深之证,然后切脉,而视其经络,察其气之上下,或逆
或从。其脉疾者,流利也,故不病;迟者,虚寒也,故病;若脉板实,而无来去出入,其气血已死矣;皮肤着
骨者,则血气干枯,而肌肉已死矣;太阳经脉,起于目 ,为目上纲,经气不足荣养,故瞳子上吊而高;至于
目珠上窜,其经气已绝。此决死生之要法,不可不察也。



<目录>卷四上\四诊合参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动输篇》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
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入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
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凡气血流行于营卫经络,始终之序,而《营卫生会》、《经脉》等篇已反复详明矣。此篇帝问脉气所以
能动之理,旧注仍解作流行次序,不但非经旨,且觉复赘无谓矣。此乃先明两手寸口动脉,是手太阴肺经之气
也,其气即胸中之宗气,宗气者,由胃所化水谷之精气,与肾中先天元阳之气会合者也。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由脾鼓运,而胃气始得上输于肺,而肺权衡敷布周行,然后流于两手寸口之脉,以肺为华盖,而朝百脉,故各
脏腑脉气,皆上贯于肺,和肺气流行,现象于两手寸口之脉也。帝问气之过于寸口,动而不休,不知其出入息
伏回环之道。岐伯言,气之出于脏也,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其势有力,及流于经,而至手腕鱼际,则如
强弩之末,以反而衰,如水势之回返,故其余气衰,流散以后,而再逆上,则其行之力微,此为出入息伏,
回环之道也。盖因脏腑之气升降,经络之气转旋,其升也,由脏腑出升于经络,其降也,由经络转旋,入于脏
腑,故脉气有出入来去升降之象。升而出者,为来、为阳,降而入者,为去、
为阴,切脉即知其气之和否也。良以先天元气,出于少阴肾,后天谷气,出于阳明胃,二气会合于胸,名宗气,
宗气达于肺,而分行表里,转旋回返,而仍入腑脏。是故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三者之脉气
最旺,而独动不休,与他经不同也。气有升降,故有呼吸,而脉动应呼吸之序,故仲景言呼吸者,脉之头也。
以无病患之呼吸,合病患之动脉,其迟数可准也。帝问焉息者,息,止也,言其气之出也,何所底止也;焉伏
者,言其气之入也,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