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太极动静而生阴阳,阴阳变化而成五行,必有神明主宰乎中。而人赋形具体,而主于心者,曰神、曰魄、
曰魂、曰意、曰志,由一心所化,而为五行之神,藏于五脏者也。五脏为根本,躯体为枝叶,而脉、皮、筋、
肉、骨由脏气所生,故各归根本所主也。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
为唾,是谓五液。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为五脏之脉。
津液由脾胃化谷气而生,充养周身,津为阳,液为阴,及其动而出也,则由各脏发泄,而五脏亦有阴阳,
如心脏为阳,其汗为津。故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是心为阳而主表,肾为阴
而主里,则津液阴阳之分,余皆可知矣。若脉象义理,详四诊门。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
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
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
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
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此言五脏受邪,逆传克贼,故至于死也。受气,谓受邪气于其所生者,子能令母实也。气舍,谓生气舍于
母。舍者,藏而不出,谓母无生我之气,而我反受子之邪气。既受,则传之我所胜者,如肝传脾之类,如是逆
传,至胜我之脏,如肺胜肝之类,则邪仍必归我,而本脏气绝则死,故曰此气之逆行也。盖母本先虚,无气
生我,而我失养,故子反以邪气归我,乃传之所胜,如是逆传,至胜我之脏,则邪仍归我,气绝而死。此乃脏
气久虚之人,故一受邪气,即逆行互克,以至于死。如斯者,察其邪至何脏,以十二时分作五分,计其邪传至
我不胜之脏时分则死,此
可占其死之早暮也。
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
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此言五脏病邪传其所胜,即如肝传脾之类。传遍五脏,则气绝而死。其死或三月、六月、三日、六日者,
以其正有强弱,邪有重轻,故其死有迟早也。别于阳者,阳经至腑也;别于阴者,阴经至脏也。外邪饮食之病,
由阳而入,故别其阳,知病或从外邪,或从饮食而来也。如其邪由阴经至脏,或由阳传阴,或内伤五脏,其病
则重,而关生死。若五脏之气,相生相助,可生;若相乘相克,即死。其死生之迟速,即可察此以期之,故此
言知至其所困笃而死也。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灵枢・脉度篇》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
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上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
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
不能营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
尽期而死也。
五脏之气上通七窍,而知其和否在心也。腑阳脏阴之气周流,外贯十二经络。外邪由经络而入腑脏,内伤
自脏腑以及经络。外邪为实,内伤为虚。虚中之实,食积伤也;实中之虚,邪强正弱也;虚中之虚,情欲伤也;
实中之实,邪正俱盛也。是故脏腑受病,则阴阳气血不和,诸窍窒塞,经脉稽留。阳脉不和,则气结成痈;阴
脉不和,则血留而瘀。甚则阴阳各不相营,即成孤阳独阴,阳不营于阴,名曰关;阴不营于阳,名曰格。关则
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食不能下。夫人迎之脉,主六腑之阳∶寸口之脉,主五脏之阴。故脉论言人迎脉至四盛
以上为格,寸口脉至四盛以上为关。此以阴阳各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