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从之故也。是故天地气化和顺则养人,反逆则伤人。
其伤人也,亦必以类从,阳邪从阳从外,阴邪从阴从内,如风为阳而伤卫,卫为阳为外也;寒为阴而伤营,营
为阴为内也。营卫本于脾胃,故脾内胃外亦然,其邪之来,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不同,故其为病各异,而名
各不同也。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此紧承上文内外之义,举天地所主,以明人身之营卫,理尤渊妙也。上云阴阳更虚更实者,指升降屈伸而
言。此云阳道实,阴道虚者,专指天地之道也,是以内外分阴阳者。盖天包地外,地凝天中,故天为阳主外,
地为阴主内,是地赖天以包载者。故天行健,则地宁,天气弛,地即陷,古今尝有之,足可征矣。由是观之,
天气虽清虚,而阳道诚为坚实也。若不坚实,何以载地之浓重而不陷哉?阴阳二气,转旋于地外,升降于地中,
始能生化万物。是故地形虽浓重,而阴道诚为虚通也。若不虚
通,何以受二气之升降变化,以生万物哉?故此言阳道实、阴道虚,是指内外之阴阳,与上文之以升降分阴阳
者,各有义理也。即以证人身之营卫者,卫主外,同天阳之坚实也;营主内,同地阴之虚通也。何也?卫行脉外,
以固表者也,若不坚实,则腠理开而汗泄不止矣;营行脉中,以守内者也,若不虚通,则经脉闭而血气瘀塞矣。
夫营卫之气,本于脾胃,故经言∶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也。
此节承上文论脾胃,特举天地内外之道,以证明营卫气化之所本也。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
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
气,阴受湿气。
此即申上文,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而病异名也。阳主外,风为阳,从外来,故阳受之;阴主内,
食饮属阴伤内,故阴受之。阳受入于腑,阴受入于脏,各从其类也。腑为阳主外,故受邪则有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诸表证也;脏为阴主内,故受病则有 满闭塞、下为飧泄、肠 诸里证也。天之清气,由鼻而入,通
于喉,故喉主天气也;食饮产地,由口而入,下于咽,故咽主地气也。风为阳,湿为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
气。以上皆明阴阳各以类从,犹火就燥,水流湿,本于自然之性也。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此言阴阳上行下行者,专指脾胃之气升降,不同十二经气。盖经气流行于经脉中,而脾胃之气行于肌肉者。
故脾胃之强弱,外显肌肉之肥瘦,足可征矣。以脾胃主四肢,故阴气从足上行,由头而至臂指,正如地气上升
为云,而散于四表也;阳气从手上头,而下行至足,正如天气由四表升聚化雨,而下降至海也。故阳病则上
行极而下,阴病则下行极而上,亦如云升雨降,变化流行也。其与十二经流行不同者,三阳经自手走头,自头
走足;三阴经自足入腹至胸,由胸走手,连接阳经。阳在表,阴在里,不上头,唯足厥阴之支脉,内循喉后,
上至顶心也。此言阴气,是脾脏之气也;阳气,是胃腑之气也。故下节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
则其义理固已申明在后也。所以云阳明行气于三阳,太阴行气于三阴,则是脾胃统率一身之阴阳,而脏腑经络
尽在其中矣。身半以上,天气主之为阳,故伤风,则上部先受,风者天气也;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为阴,故伤
湿,则下部先受,湿者地气也。此亦各以类从者也。



<目录>卷二\阴阳脏腑总论

<篇名>经解

属性: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胃为水谷之海,生化气血,滋养周身,故四肢皆禀气于胃也。但胃之上口为贲门,主纳谷;下口为幽门,
主出滓。其形如橐,故其气下行,不能四布至于各经,必赖脾之鼓运,以行其津液,输于周身。所以脾病则胃
中水谷精气不能达于四肢,经气日衰,因而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谷气以资生,遂痿弱不能动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四时之气,金、木、水、火本相克制,肺、肝、心、肾亦然,全赖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