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升。则四日而尽矣。知所谓绝谷者。必兼水饮而在其中也。汉食货志云。
今一夫挟五口食人月一石半。又后汉南蛮传。计人禀五升。注云。古升小。故曰五升也。则知人一日食五升也。
而七日得三斗五升。则方合其数。而水饮不预焉。七日盖以阴阳五行之数论之耳。七日不食。岂有死者乎。
【目录】卷四【篇名】海论篇第三十三属性:
四海
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胃者水谷之海
(止)
三里
张云。人受气于水谷。水谷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而胃为水谷之海也。其胃气营运之输。上者在气街。即气冲穴。下者至三里。在膝下三寸。(动脉 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冲脉者
(止)
上下廉
张云。此即血海也。冲脉起于胞中。
其前行者。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上行者。出于颃颡。下 行者出于足。故其输。上在于足太阳之大杼。下在于足阳明之巨虚、上下廉。(顺逆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 腑之海也)
膻中者
(止)
人迎
张云。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诸气者。皆属于肺。是为真气。亦曰宗气。宗 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膻中为之气海。柱骨项后。天柱骨也。恚忧无言论曰。颃颡 者。分气之所泄也。故气海营运之输。一在颃颡之后。即柱骨之上下。谓督脉之哑门、大椎也。一在颃颡之前。
谓足阳明之人迎也。
脑
(止)
风府
张云。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盖、脑盖骨也。
即督脉之囟会风府。亦督脉穴。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后输也。志云。盖谓督脉之百会。督脉应天道之环转覆盖。
故曰盖。
气海有余者
马云。有余者。邪气有余而实也。不足者。正气不足而虚也。下文仿此。
息
甲乙作 急息。志云。膻中者宗气之所居。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气息 乱。气上逆。故面赤也。
不足以言
张云。声由气发。气不足则语言轻怯。不能出声。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
血海有余
(止)
不知其所病
张云。形以血充。故血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怫郁也。重滞不舒之貌。
血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隘狭也。索然不广之貌。此皆血海不调之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显。故茫然不觉 其所病。
自过其度
张云。自有过人之度。而无病也。志云。度、骨度也。简案、上古天真论曰。天寿过其 度。志注非是。
耳鸣
张云。以髓虚者精必衰。阴虚则耳鸣也。髓为精类。精衰则气去。而诸证以见矣。
审守其输
(止)
必败
张云。审守其输。谓审察其输穴。如上文也。无犯其害。无盛盛。无虚虚也。志 云。审其输。则知其四海之通于经。而经俞之外通于气也。调其虚实。则有余不足自和矣。害谓经气之逆。复 则反逆为顺也。
【目录】卷四【篇名】五乱篇第三十四属性:诸本无篇字。张云。言一时血气之错乱。非宿疾有因之谓。气本五行。故曰五乱。
何谓相顺
甲乙。顺下有而治二字。
清气在阴
(止)
大
马云。 、音闷。清气宜升。当在于阳。反在于阴。浊气宜降。当在于阴。而反 在于阳。营气阴。性精专。固顺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气阳。性 悍滑利。宜行于分肉之间。今昼未必行于 阳经。夜未必行于阴经。其气逆行。乃清浊相干。乱在胸中。是之谓大闷也。简案、 、又作鞔。吕览。胃充 则中大鞔。是也。
接手
甲乙。接、作按。
有道
(止)
身宝
马云。道者脉路也。邪之来也。必有其道。则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审知其道而善 去之。斯谓养身之宝。此四语。虽为刺病而发。凡医工能熟玩之。则治病必觅标本。用药必觅经络。真邪必审。
补泻不妄。乃为医家切要之法也。张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来者。谓相干之乱气。有道以来。必有道以 去。故审知其道。则能分理其阴阳清浊。而为养身之宝。
心少阴心主之输
马云。手少阴心经之输穴神门。手心主厥阴心包络经之输穴大陵。(志不言俞穴)
手太阴之荥
马云。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
足少阴输
马云。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太溪。张云。气在肺而取肾者。以少阴脉贯肾络肺也。
取之足太阴
(止)
三里
马云。足太阴脾经之输穴太白。足阳明胃经之输穴陷谷。如刺之而邪气不下。
当取之足阳明胃经之三里。
取之足柱
(止)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