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志云。经当巽顺之理。所以明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简案、巽训顺见于易疏。巽、
具也。出说文。
【目录】卷四【篇名】口问第二十八属性:
辟左右
马云。辟、 同。孟子云。辟土地。张云。此下十二问。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 伤。论不在经。所当口传者也。故曰口问。
欠
马云。欠、音牵。江左谓之呵欠。张云。欠者张口呵吸。成伸辟展腰。以阴阳相引而然也。夫 阳主昼。阴主夜。阳主升阴主降。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
故人于欲卧未卧之际。欠必先之者。正以阳气将入阴分。阴积于下。阳犹未静。故阳欲引而升。阴欲引而降。
上下相引而欠出生也。今人有神疲劳倦而为欠者。即阳不胜阴之候。
阳气尽
(止)
寤矣
张云。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 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 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吴玄纲曰。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者魂强。寐久者魄壮。魂强者生之徒。
魄壮者死之徒。是皆阴阳盛衰之义。
泻足少阴 补足太阳
张云。卫气之行于阳者自足太阳始。阴盛阳衰。所以为欠。故当泻少阴之照 海。阴跷所出 也。补太阳之申脉。阳跷所出也。
真邪相攻 气并相逆
甲乙无气并二字。马云。真气即胃气。邪气即寒气。
补手太阴 泻足少阴
张云。手太阴肺经也。足少阴肾经也。寒气自下而升逆则为哕。故当补肺于 上以壮其气。泻肾于下以引其寒。盖寒从水化。哕之标在胃。哕之本在肾也。汪云。呃逆有实有虚。有寒有热。
病源病候。种种不同。此特言其一端耳。若以哕作呕吐。则呃逆亦病中要症。二经者岂漫无一字及之哉。
唏
马云。唏、许几切。释文言哀痛不泣曰唏。张云。唏、欷同。 欷也。释义云。悲泣气咽而抽 息也。一云泣余声。一云哀而不泣曰唏。悲忧之气生于阴惨。故为阴盛阳虚之候。
补足太阳 泻足少阴
马云。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气所出者补之。足少阴肾经。阴跷脉气所 出者泻之。
振寒
(止)
补诸阳
张云。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补诸阳者。凡手足三阳之原合。及阳跷等穴。
皆可酌而用之。
噫
张云。嗳气也。释义曰。饱食息也。按、此节与上文之哕。皆以寒气在胃而然。但彼云故寒气 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于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浅也。故厥逆之气。从下上散。则复出于胃而 为噫。简案、噫、说文饱食息也。而马云。噫、不平声也。此为五噫之噫者。误甚。
补足太阴
(止)
眉本也
张云。补足太阴阳明二经。使脾胃气温。则客寒自散。而噫可徐。眉本、即 足太阳经攒竹穴。是亦补阳气也。
嚏
张云。阳气和平。顺利而满溢于心。必上达于肺。故出于鼻而为嚏。然人有感于风寒而为嚏者。
以寒邪束于皮 毛。则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是嚏从阳气而发。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正谓其阳 虚也。故人病阳虚等证者。久无嚏而忽得之。则阳气渐回之佳兆也。简案、嚏、说文牾解气也。玉篇。喷鼻也。
补足太阳
(止)
眉上也
张云。凡阳虚于下。则不能上达而为嚏。补足太阳之荣于眉本者。其名攒竹。
一曰眉上。亦即此穴。盖太阳与肾为表里。所以补阴中之阳也。观宣明五气篇曰。肾为欠为嚏。其义正与此通。
甲乙作 、马云音妥。释云。下垂貌。则是首身下垂而不能举也。观本经下文。有因其所在补 分肉间。则 必有定所。且有分部。彼以避为释者。(案熊音了可反避也)是乃以读之为躲。而遂释之为避也。
义甚不通。简案、 、广韵。垂下貌。 、正字通。为 之 讹。巢源。风 曳候云。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 胃气养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 曳也。即本节之 也。
千金小儿门。 HT 僻不能行步。中风门作 曳。并同。而张云。俗语有战 之说。即古人之遗言。意者 即战 之属也。但因寒而战者谓之寒战。其有战不因寒者由气虚耳。此因楼氏纲目颤振门。治 曳之方而误。不可从 也。志云。 者。垂首斜倾。懈惰之态。古乐府云。髻半 。此说虽是。而唯以垂首释之。不若马说允当。
行阴用力
志云。阳明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是以筋脉懈惰。则阳明之气行于宗筋。而用力 于阴器矣。行阴用力。则阳明之气不能复养于筋脉。故为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张云。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 聚。马云。此节可与素问解精微论参看。
目无所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