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8-灵枢识-第5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千金。以约字属下句。亦似有理。张云。太阳大络。飞阳穴也。考甲乙。委阳、三 焦下辅俞也。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云云。此足太阳之别络也。则志注为是。

睹其色 察其目 以知其散复
诸本无目字。但张本有焉。马云。以、为也。论语云。视其所以。

志云。察其以者。察其所以然之病。简案、张补目字。据九针十二原小针解。今从之。

一其形
马云。曰一者。肥瘦各相等否。志云。静守其神形。与、俱也。


病将下
张云。下、退也。


诸经实者 病三日已
张云。凡邪气未解者。最忌脉弱无力。如平人气象论曰。病在中。脉虚。玉 机真藏论曰。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邪客篇曰。虚而细者久以持。皆不实之谓也。若病在诸经。而脉 实有力者。邪将外达也。故可三日而已矣。


气口候阴 人迎候阳也
张云。气口在手太阴。肺脉也。气口独为五脏主。故以候阴。人迎在头。阳 明胃脉也。胃为六腑之大源。故以候阳。

【目录】卷三【篇名】五邪篇第二十属性:诸本无篇字。马云。内论五脏之邪。故名篇。

上气喘 汗出
志云。上气喘者。肺气逆也。


膺中外
马云。云门、中府等穴。


背三节五藏之旁
藏、张本作节。马云。背三节旁之肺俞。及五椎旁之心俞穴。志云。乃肺俞旁之魄 户也。简案、甲乙作背三椎之旁。乃谓肺俞。甲乙为是。原注颧字当作 。史音 。音椎可证。


按之快然
张云。觉快爽者。即其真穴。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张云。缺盆、足阳明经穴也。手太阴之脉。上出于此。故当取之。以散越肺邪。

但忌大深。令人逆息。志云。缺盆中者。手阳明经之扶突。盖从腑以越阴脏之邪。

邪在肝
(止)
时脚肿
张云。两胁中痛。肝之经也。寒中水乘脾胃也 恶血在内。肝所主也。行善牵掣 其关节。肝主筋而邪居之也。肝经自足大趾上内联踝。故时为脚肿。甲乙。掣、作 。简案、掣纵、又作 。

知二字义同。

取耳间青脉 以去其掣
甲乙。掣、作 。张云。足少阳经循耳前后。足厥阴主诸筋。而与少阳为 表里。故取耳间青脉。可以去掣节。志云。耳间青脉。一名鸡足青。简案、甲乙 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

鸡足青络脉。盖谓此穴。

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
简案、诸注以阴阳分说脾胃。恐非。


阴痹
马云。阴痹者。痛无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论之所谓以寒胜者为痛痹也。(后世以为白虎 历节风又曰痛风)志云。在外者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阴痹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

简案、至真要大论云。阴痹者按之不得。即是。

肩背颈项痛时眩
马云。此皆膀胱经脉所行。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且时时眩晕。亦兼膀胱与肾邪也。


喜悲
马云。本神篇曰。心气虚则悲。然实则亦然。


调之其输也
马云。邪客篇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 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故独无 焉。其外经病而内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
【目录】卷三【篇名】寒热病篇第二十一属性:诸本无篇字。马云。篇内所谓诸证。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但此寒热。主外感言。与 瘰之寒热不同。

不可附席
张云。邪在外。故畏于近席。


鼻槁腊
马云。鼻孔枯腊。腊者、干也。


取三阳之络
马云。当取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飞扬以泻之。盖太阳为三阳也。


取三阳于下
马云。不言穴者。必俱是络穴。


病无所安
(止)
死不治
病、甲乙作痛。张云。阴腾者必躁。故无所安也。阴伤则液脱。故汗注不 休也。齿者骨之余。若齿未稿者。阴气尚充。独为可治。当取足少阴之络穴大钟以刺之。若齿有枯色。则阴气 竭矣。其死无疑。近以愚见。则不独在齿。凡爪枯者亦危候也。骨寒而厥者皆然。简案、马以从皮寒热。至骨 寒热。为从浅而及深。遂至死之证。恐非也。又考文例。不及脉寒热、筋寒热者。岂其脱漏乎。


骨厥
志云。谓肾脏为病。而肾气厥热也。简案、足少阴之病为骨厥者。经脉篇。


骨痹
(止)
补之
张云。骨痹者。病在阴分也。支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者。亦病在阴分也。真阴 不足。则邪气得留于其间。故当取三阴之经。察病所在而补之。按、五邪篇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 涌泉、昆仑。视见血者尽取之。

与此互有发明。所当参阅。简案、举。合也。谓支节尽痛。马云骨痹已成节。不能举而痛。非也。马又根据一本 改阴作阳。志仍之。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