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日不再食则饥者。正此意也。任允谦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
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
谓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者。
三分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简案、张义与马同。今考经文。任氏所解。似得其旨。
子华子曰。天之精气大数。常出三而入一。其在人呼出也吸入也。一之谓尊。二之谓耦。三之谓化。精气以三
成。与本节文稍同而义异。
\x 米\x 脏气法时论。作粳米。张云。 、俗作粳。
\x黄黍\x 张云。黍、糯小米也。可以酿酒。北人呼为黄米。又曰黍子。此五谷之味合五行者。
\x各有所宜 所言五色者\x 诸本宜下更有五宜二字。唯马志本。并无之。言、作谓。所谓五色者一句。
接下节。
\x脾病者\x 张云。此下言脏病所宜之味也。脾属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
\x心病者\x 张云。心属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
\x肾病者\x 甲乙无黄卷二字。张云。大豆黄卷。大豆芽也。肾属水。咸入肾。故宜用此咸物。
\x肝病者\x 张云。肝属木。酸入肝。故宜用此酸物。
\x肺病者\x 张云。肺属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节。与五脏生成论之五合。宣明五气篇之五
入者。意同。皆用本脏之味。以治本脏之病也。
\x五禁\x 张云。辛味属金。能克肝木。此下五节。当与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等义参看。
咸味属水。能克心火。酸味属木。能克脾土。甘味属土。能克肾水。苦味属火。能克肺金。
\x肝色青\x 张云。此下言脏气所宜之味也。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意也。此下五
节。仍与脏气法时论后文相同。
\x心色赤\x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x脾色黄\x 张云。启玄子云。究斯宜食。乃调利机关之义也。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桑软以利其
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故脾之宜味。与他脏不同。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x肺色白\x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x肾色黑\x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目录>卷五

<篇名>水胀篇第五十七

属性:诸本无篇字。
\x水始起也\x(止)\x此其候也\x 马云。病方起时。目之下为窠。(俗云卧蚕)其微有所肿。如新卧起之
状。大抵人之卧起者。其目窠上必肿也。颈脉即人迎穴也。此脉动于颈。而咳动于内。在阴股则冷。在足胫则
肿。在上腹则大。以手按其腹。则随手而起。如裹水状。此水病已成。而可验者也。(按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
结谓之水启玄子云三阴者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又按本经五癃津液篇有云五谷之精气和合而
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
而胫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
则为水胀又按论疾诊尺篇言风水肤胀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 而不起则当知随手
而起为有水无风 而不起为有风有水也)张云。阳明之脉。自人迎下循腹里。而水邪乘之。故为颈脉动。水之
标在肺。故为时咳。阴股间寒。足胫 。腹乃太阴。邪始于阴分也。HT 、 同。凡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
故病水者亦若是。以上皆水肿之候。简案、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亦与本节及论疾诊尺篇文同。不谓之人迎而谓颈脉者。非诊之而始知其动之疾。以其望而知颈脉之疾也。
\x肤胀者\x(止)\x此其候也\x 甲乙。 、作壳壳。张云。 、鼓声也。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者。阳气不行。
病在气分。故有声若鼓。气本无形。故不坚。气无所不至。故腹大。身尽肿。若因于水。则有水处肿。无水处
不肿。此为可辨。然有水则皮泽而薄。无水则皮浓。寒气在肤腠之间。按散之。则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腹
色不变。即皮浓故也。愚按、此上两条云。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者属水。 而不起者属
气。此固然也。然按气囊者。亦随手而起。又水在肌肉之中。按而散之。猝不能聚。如按糟囊者。亦 而不起。
故未可以起与不起。为水气的辨。但当察其皮浓色苍。或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者。多属气。若皮薄色泽。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