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涕出者。义亦犹此。
\x补足少阴\x 张云。肾为胃关。而脉系于舌。故当补之以壮水制火。则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x耳中鸣者\x(止)\x故耳鸣\x 张云。手足三阳三阴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为诸脉之
海。故胃中空则宗脉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而下溜。下溜则上竭。轻则为鸣。甚则为聋矣。然少阳太盛。壅窒
为鸣者亦有之。但虚者渐而实者暴。虚者多而实者少。其辨在有邪无邪耳。学人当推展之。汪云。此论他书不
载。仅见于此。按、人夜卧之时。五官皆不用事。惟耳能听。岂非以宗脉所聚。故能有所警觉也乎。又人在母
腹中。仅一血胚。闻雷霆火爆之声则惊而跳。
此时五官未备。而闻性已与外物相通。故楞严二十五圆通。独重耳根。孔子亦言六十而耳顺。则耳之异于诸官
也明矣。又云。即下文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之义。
\x补客主人\x(止)\x交者也\x 张云。客主人足少阳经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阴之
少商穴。为肺气所出之井。故皆当补之以助其阳气。
\x啮舌者 何气使然\x 马张志并云。缺岐伯曰。
\x脉气辈至也\x 甲乙。辈、作皆。吴本注云。辈、疑误。马辈至作使然。张云。辈者类也。厥逆走上则
血涌气腾。至生奇疾。所至之处。各有其部。如少阴之脉行舌本。少阳之脉循耳颊。阳明之脉环唇口。故或为
肿胀。或为怪痒。各因其处。随而啮之。不独止于舌也。志云。肾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
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
\x凡此十二邪者\x 甲乙此下载大惑论。善忘善饥二条。以为十四邪。岂皇甫氏以意添之耶。
\x奇邪\x 张云。不同常疾。故曰奇邪。
\x若倾\x 张云。倾者沉重不能支也。
\x胃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x 诸本。胃使、作溲便。当改。但熊本作凌使。亦误。张云。水由气化。故
中气不足。则溲便变常。而或为黄赤。或为短涩。多有情欲劳倦过伤精气而然。昧者概认为火。鲜不误矣。且
中气不足。则浊气居之。故肠胃为之苦鸣也。汪云。按内经无遗精白浊之文。但云出白溲。白、白淫。溲、便
变也。又云。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x为痿厥 心 \x 张云。痿、足萎弱也。厥、四肢清冷也。 、闷也。下气不足。则升降不交。故心气
不舒而为
闷。
\x补足外踝下留之\x 张云。此昆仑穴也。为足太阳所行之经。凡于上中下气虚之病。皆可留针补之。
\x治之奈何\x 张云。此下复问治法者。所以补上文之缺略也。
\x肾主为欠\x 张云。上文未言属肾。故此复明之。
\x肺主为哕\x 张云。上文言哕出于胃。此言哕主于肺。盖寒气上逆而为哕。气病于胃而主于肺也。
\x唏者\x(止)\x泻足少阴\x 甲乙。与、作盛。张云。阴与阳绝则阳不附阴。补阳泻阴则刚柔相济。乖者和矣。
\x振寒者\x(止)\x外踝下留之\x 张云。诸冶。俱同上文。
\x刺足大趾间\x(止)\x足外踝下留之\x 张本脱外字。张云。大趾间上二寸。足厥阴之大冲也。或曰足
太阴之太白也。此与上文稍异。外踝下留之义如前。



<目录>卷四

<篇名>师傅篇第二十九

属性:诸本傅作传。当改。又无篇字。
\x弗着于方\x 礼记、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简也。
\x夫惟顺而已矣\x 张云。顺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紧言不顺则道不行。志不顺则功不成。其有必不
可顺者。亦未有不因顺以相成也。呜呼。能卷舒于顺不顺之间者。非通变之士。有未足以与道也。
\x入国问俗\x(止)\x问所便\x 张云。礼曰。入国问禁。而此云问俗者。以五方风寒有殊。崇尚有异。圣人
必因其所宜而为之治。故不曰禁而曰俗也。讳者忌也。人情有好恶之偏。词色有嫌疑之避。犯之者取憎。取憎
则不相合。故入家当问讳。
礼者仪文也。交接有体。进止有度。失之者取轻。取轻则道不重。故上堂当问礼。便者相宜也。有居处之宜否。
有动静之宜否。有阴阳之宜否。有寒热之宜否。有情性之宜否。有味气之宜否。临病患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
矣。故必问病患之所便。是皆取顺之道也。简案、郑注曲礼云。禁谓政教。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
\x便寒\x 便热。张云。凡热在中则治便于寒。寒在中则治便于热。是皆所以顺病情也。
\x悬心\x 张云。胃火上炎。心血被烁而悬悬不宁也。
\x脐以上皮热\x(止)\x如糜\x 楼氏纲目作脐以下。似是。张云。脐以上者胃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