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甲乙云。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张云。暴气。痹气之暴发也。
\x静以取往\x 诸本取作徐。当改。
\x如挺\x 道藏本挺作 。简案、挺 同。杖也。
\x邪气在上\x 马云。邪气之中人也高。凡风寒暑雨之邪。
由上感之。故曰邪气在上也。 此以下。当参考小针解。
\x陷脉\x 张云。诸经孔穴。多在陷者之中。故凡欲去寒邪。须刺各经陷脉。则经气行而邪气出。乃所
以取阳邪之在上者。志云。陷脉、额颅之脉。显陷于骨中。故针陷脉。则阳气之表邪去矣。简案、张注为是。
\x中脉\x 小针解云。取之阳明合也。马云。阳明合。即足三里也。
\x病各有所宜\x 甲乙宜、作舍。是。
\x无实无虚\x 甲乙作无实宝虚虚是。
\x五脉\x 张云。五脉者。五脏五输也。志云。五脏诸阴之脉也。义具小针解。
\x三脉\x 据小针解。当三阳之脉。
\x 马云\x 曲王切。不足也。张云。音匡。衰残也。志云。怯也。
\x夺阴者死\x 甲乙死、作厥。简案、与小针解之义不合。
\x若风之吹云\x 志云。邪散而正气光明也。
\x明乎若见苍天\x 甲乙作昭然于天。
\x经脉十二 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x 张云。脏有五。腑有六。而复有手厥阴心主一经。是为十二经。
十二经各有络脉。如手太阴别络在列缺之类是也。此外又有任脉之络曰屏翳。督脉之络曰长强。脾之大络曰大
包。共为十五络。十二十五。总二十七气。以通周身上下也。
\x所出为井\x 马云。其始所出之穴名为井穴。如水之所出。从山下之井始也。六十三难杨注云。凡脏
腑皆以井为始。井者谓谷井尔。非谓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马云。
如肺经少商之类。水从此而流。则为荥穴。
\x所溜为荥\x 史云溜。按难经当作流。马云。如肺经鱼际之类。又从此而注。则为 穴。张云。急
流曰溜。小水曰荥。脉出于井而溜于荥。其气尚微也。简案、急流曰溜。未见所据。六十三难杨注云。泉水既
生。留停于近荥。迂未成大流。故名之曰荥。荥、小水之状也。此溜读为留也。然六十八难明言所流为荥。今
从史说。
\x所注为 \x 马云。 者注此而输运之也。如肺经大渊之类。又从而经过之。则为经穴。张云。注、
灌注也。 、输运也。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
\x所行为经\x 张云。脉气大行。经营于此。其正盛也。六十三难杨注云。经者径也。亦经营之义也。
马云。如肺经经渠之类。又从而水有所会。则为合穴。
\x所入为合\x 张云。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马云。如肺经尺泽之类。六十三难杨注云。
经行既达。合会于海。故名之曰合。合者会也。
\x知其要者\x 马云。凡节之所交。计三百六十五会。实经络渗灌诸节者也。此节者乃要之所在。张
云。其要则在乎五 而已。志云。血者神气也。二十七气。三百六十五会。总属血气之流行。故曰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简案、今从志注。
\x重竭\x 张云。脏气已绝于内。阴虚也。反实其外。误益阳也。益阳则愈损其阴。是重竭也。阴竭
必死。死则静也。
\x取腋与膺\x 张云。腋与膺。皆脏脉所出。气绝于内。而复取之。则致气于外。而阴愈竭矣。
\x逆厥\x 张云。脏气已绝于外。阳虚也。反实其内。误补阴也。助阴则阳气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
厥必死。死必躁也。
\x反取四末\x 张云。四末为诸阳之本。气绝于外。而取其本。则阴气至而阳愈陷矣。
\x害中而去则致气\x 张云。害中而不去。去针太迟也。不中而去。去针太早也。均足为害。此节与
寒热病篇文同。但彼云不中而去。则致气者是。此云害中者误也。简案、害、当作不。张注为是。
\x痈疡\x 寒热病篇作痈疽。张云。不中而去。则病未除而气已致。故结聚而为痈疽。皆刺之害也。
\x十二原出于四关\x 张云。脏腑之气。表里相通。故五脏之表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
出于四关。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 、原、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
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之疾。
\x阳中之少阴 肺也\x 张云。心肺居于膈上。皆为阳脏。而肺则阳中之阴。故曰少阴。
\x太渊 马云\x 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土。阴经无原。俞穴代之。余仿此。
\x阳中之太阳 心也\x 张云。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
\x大陵\x 张云。按大陵系手厥阴心主 穴也。邪客篇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