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
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
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x加味清宫汤方\x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此苦辛寒法也。清宫汤前已论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
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
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
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浓朴苦温而泻湿
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桔、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
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x杏仁滑石汤方\x(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桔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
浓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目录>卷二・中焦篇

<篇名>寒湿

属性:四三、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
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
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
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
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
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水谷内蕴,肺虚不能
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伤
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
又有胃证也。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伤胃阴,则口渴不饥。伤
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
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
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
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胆、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惟在临证者细心
推求,下手有准的耳。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
四四、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脏病而累及腑,痞结
于中,故亦不能食也。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浓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
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x半苓汤方\x(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 茯苓块(五钱) 川连(一钱) 浓朴(三钱) 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四五、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浓朴秦皮汤主之,
五苓散亦主之。
经谓太阴所至,发为 胀,又谓厥阴气至为 胀,盖木克土也。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
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以浓朴泻胀,以秦皮洗肝也。其或肝气不
热,则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
\x四苓加浓朴秦皮汤方\x(苦温淡法)
茅术(三钱) 浓朴(三钱) 茯苓块(五钱) 猪苓(四钱) 秦皮(二钱) 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x五苓散\x(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