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伤津液,变证尤速。
雄按∶沈尧封云∶温,亦火之气
也。盖火之微者曰温,火之甚者曰热,三时皆有。惟暑为天上之火,独盛于夏令耳。
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薄荷(汗多不用)连翘 象贝 牛蒡 花粉 桔梗 沙参 木通 枳壳 橘红
表解热不清用∶黄芩 连翘 桑皮 花粉 地骨皮 川贝 知母 山栀
备用方∶黄芩汤 葱豉汤 凉膈散 清心凉膈散 苇茎汤 泻白散 葶苈大枣
汤白虎汤 至宝丹 牛黄清心丸 竹叶石膏汤 喻氏清燥救肺汤
里热不清,朝上凉,晚暮热,即当清解血分,久则滋
清养阴。若热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黄丸、至宝丹之属。
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
同法。幼科不知,初投发散消食,不应。改用∶柴、芩、栝蒌、枳实、黄连,再下夺,不应。多致危殆,皆因不明手经
之病耳。
雄按∶婆心苦口,再四丁宁,舌敝耳聋,可为太息。
若寒痰阻闭,亦有喘急胸高,不可与前法。用三白吐之,或妙香丸。
夏为热病,然夏至以前,时令未为大热,经以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温邪前已申明。暑热一证。
雄按∶《阴阳大
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是暑即热也。原为一证,故夏月中暑。仲景标曰∶中热也。昔人以动静分为暑热二证,
盖未知暑为何气耳。医者易眩,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
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若拘六经分证,仍是伤寒治法,致误多矣。”徐云∶能分六经者亦鲜矣。盖伤寒外受之寒,
必先从汗解。辛温散邪是已。口鼻吸入之寒,即为中寒阴病,徐云∶亦不尽然。治当温里,分三阴见证施治。若夫暑病,
专方甚少,皆因前人略于暑,详于寒耳。考古如《金匮》暑 痉之因,而洁古以动静分中暑、中热,各具至理。
雄按∶
虽有至理,而强分暑热,名已不正矣。兹不概述。论幼科病暑热,夹杂别病有诸,而时下不外发散消导,加入香薷一味,
或六一散一服。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汗,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大
顺散取义若此。徐云∶大顺散非治暑之方,乃治暑月伤冷之方也,何得连类及之,夹杂矣。
雄按∶上言香薷治渴饮停水,
佐杏仁以降泄,故曰大顺散之义,亦若此也。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雄按∶此言长夏湿旺之令,暑以蒸之,所谓土润溽
暑,故暑湿易于兼病,犹之冬月风寒,每相兼感。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
发泄司令,里真自虚。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矣。然幼科因暑
热蔓延,变生他病。
雄按∶大方何独不然,学人宜知隅反。兹摘其概。
暑邪必挟湿。
雄按∶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犹之寒邪挟食,湿证兼风,俱是二病相兼,非谓暑中必有湿也。
故论暑者,须知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状如外感
风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
则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暑热深入,伏热烦渴,白虎汤、六一散。
雄按∶无湿者白虎汤,挟湿
者六一散,须别。暑病头胀如蒙,皆热盛上炽,白虎、竹叶;酒湿食滞者,加辛温通里。
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
雄按∶受热而迷,名曰暑厥。譬如受冷而仆,名寒厥也。人皆知寒之即为冷矣,
何以不知暑之为热乎。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络,与中络同法,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徐云∶妙法。雄
按∶紫雪亦可酌用。神苏以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玄参、细生地、鲜生地、二冬之属。
雄按∶暑是火邪,
心为火脏,邪易入之。故治中暑者,必以清心之药为君。此证初起,大忌风药。
雄按∶火邪得风药而更炽矣。初病暑热
伤气。
雄按∶所谓壮火食气也。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
雄按∶火邪克金,必先侵肺矣。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
魏柳洲曰∶火极似水,乃物极必反之候。凡患此,为燥热温补所杀者多矣,哀哉!盖内真寒而外假热,诸家尝论之矣。
内真热而外假寒,论及者罕也。
雄按∶道光甲辰六月初一日至初四日,连日酷热异常,如此死者,道路相接,余以神犀
丹、紫雪二方救之,极效。但看面垢齿燥,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大忌误认伤寒也。
雄按∶尤忌误以暑为阴邪,
或指暑中有湿,而妄投温燥渗利之药也。上暑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