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作“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赵本作“而寒”)栗。微弱
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
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赵本作“漓”)小(赵本作“少”)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弱在关,则阴气内弱;濡在巅,则阳气外弱。浮为虚,浮在上,则卫不足也,故云阳虚。阳虚不固,故腠
理汗出、恶寒;数亦为虚,数在下则荣不及,故云亡血。亡血则不能温润腑脏,脉数而痛,振而寒栗。微弱
在关,邪气传里也,里虚遇邪,胸下为急,喘而汗出,胁下引痛,振寒如疟。此里邪未实,表邪未
解,医反下之,里气益虚,邪热内陷,故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此热陷于中焦者也。若热
气深陷,则客于下焦,使
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胃(赵本医统本并作“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
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赵本作“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
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
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
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胃冷荣寒,阳微中风,发热恶寒,微呕心烦。医不温胃,反为有热,解肌发汗,则表虚亡阳,烦躁,心
下痞坚。先里不足,发汗又虚其表,表里俱虚竭,卒起头眩。客热在表,怅怏不得眠。医不救里,但责表热,
汲水灌洗以却热,客热易罢,里寒益增,栗而振寒。复以重被覆之,表虚遂汗出,愈使阳气虚也。
巅,顶也。颠冒而体振寒,(医统本作“顶冒颠体振寒”)小便难者,亡阳也。寒因水发,下为清谷,上为
呕吐,外有厥逆,内为躁烦,颠倒不安,虽欲拯救不可得也。《本草》曰∶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盒饭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
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赵本
注∶“一云黑”)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卫为阳,荣为阴。卫气强实,阴血虚弱,阳乘阴虚,下至阴
部。阴部,下焦也。阳为热则消津液,当小便赤而难;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者,阴气内弱也。经曰∶阴弱者,
汗自出。是以卫家不微而反更实,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则肉消,而成暴液者,津液四射也。医
反下之,又虚其里,是为重虚,孤阳因下而又脱去,气血皆竭,胃气内尽,必下如污泥而死也。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
下,下之则(赵本无“则”字)必烦利不止。
数为热,止则邪气结于经络之间,正气不能(医统本作“得”)复行于表,则却结于脏,邪气独浮于
皮毛。下之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赵本有“也”字)
浮大属表,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为邪犹在胸中也。
太阳病,(赵本有“有”字)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表未解者,虽有里证亦不可下,当先解外为顺;若反下之,则为逆也。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阳热证多,则津液少,下之虽除热,复损津液,必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之则心下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赵本无“则”字)必清谷腹满。
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硬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
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则无汗,发热,头痛,微汗出者,寒邪变热,欲传于里也。发汗则亡阳,憎热,故不识人;若以火
熏之,则火热伤气,内消津液,结为里实,故喘,不得小便,心腹满;若反下之,则内虚津液,邪欲入里,外
动经络,故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若加温针,益阳增热,必动其血而为衄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赵本下无“渐”
字)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赵本有“若”字)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