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
阳脉非大虚也,故生微烦。厥逆者,四肢冷也。经曰∶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阴脉
涩者,阴气涩不能与阳相顺相接,故厥逆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医统本作“磨消”)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
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故趺阳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硬者,荣血不濡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
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肾,而肾气微,少
精血,厥气上奔,填塞胸膈,壅遏正气,使宗气反聚,而血结心下。《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
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又曰∶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
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大甚,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体不仁。阳
气为厥气所拥,不能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
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内经》曰∶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厥气退,则苏矣。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云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
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乘气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厥也。郁冒,为昏冒
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
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寒在里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头者五脏六腑共有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目录>卷二

<篇名>伤寒例第三

属性:(赵本论前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赵本作“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医统本有“以”字)阳之动,始于温,盛
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
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
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熊校记∶大医汪本大改太,非)医均谓之伤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赵本有“者”字)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
春时应暖,而复(赵本作“反”)大寒;夏时应大(赵本无“大”字)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
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
疫者,暴厉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