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x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x



<目录>卷一

<篇名>辨脉法第一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者,(赵本无“者”字)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
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医统本无
“曰”字)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
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
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
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
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
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
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沉
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
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
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者,再自
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过
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
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
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
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
赵本无“假令”二字)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
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阳脉浮(赵本注∶“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血
虚,则不能濡润筋络,故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
开合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
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赵本作“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医统本作“生”)内热,
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然而内躁烦也。
脉(赵本注∶“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脉(赵本注∶“一云夏脉”) ,(赵本作∶“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医统本作“主”)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赵本注∶“一云阴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