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为里。当下。少阳居其中故不
从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汤从少阳也。以下证言之。阳明居其中。谓太阳经血多气少阳明。
经气血俱多。少阳经气多血少。若从太阳下则犯少阳。从少阳下则犯太阳。故止从阳明也。
此三阳合病。谓之正阳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缘阳明经居太阳少阳之中。此经气血俱多
故取居其中。是以不从太阳少阳而从阳明也。阳明自病(调胃承气汤)主之三阳并病(白虎汤)主之
。是从乎中也。



<目录>卷上\太阳六传

<篇名>伤暑有二

属性:答曰。夫胃为受纳之司。大肠为传道之府燥屎岂有在胃中哉
。故经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肠而不在胃中明矣。
胃实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
也。故使胃实。是以腹如仰瓦。注曰。难经云。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幽门接小肠上
口。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也。大小二肠相会为阑门。水渗泄入于膀胱渣滓入于
大肠。结于广肠。广肠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则火逆上行至胃。名曰胃实。所以言阳
明当下者言上下阳明经不退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阳明也。言胃是连
及大肠也。以其胃为足经。故从下而言之也。从下而言。是在大肠也。若胃中实有燥屎。
则小肠乃传导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启玄子云
。小肠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是知燥屎在大肠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目录>卷上\太阳六传

<篇名>伤暑有二

属性:答曰。阳入于阴者可下。非入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也。乃入三阳也。三阳者。非太阳
少阳阳明之三阳也。乃胃与大小二肠之三阳也。三阳皆为府以其受盛水谷。传导有形。故曰
入于阴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谓也。



<目录>卷上\太阳六传

<篇名>伤暑有二

属性:黄帝问伤寒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其愈十日以上者何。岐伯对。以热虽甚不死两感
者死
。帝问其状。岐伯云。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继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藏
者。可汗而已。此藏物之藏。非五脏之脏也。若三阳经入于藏物之藏。是可泄也。可泄一句
。于此不言便言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于此却不言可泄。但言三阴三阳五脏六腑
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此一节。是言两感也。故下文却言两感于寒者。七日巨
阳衰。至十二日六经尽衰。大气皆去。其病已矣。是通说上文。六日所受之病也。以此知前
文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皆在经络。故十二日
愈也。岂可便以太阴少阴厥阴为可泄乎。帝问治。岐伯对。以治之各通其藏脉日衰已矣。是
通说上文。六日所受之病。并十二日衰已之意尽矣。终复言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又言其满
日可泄而已。一句只是重前文三阳受病。未入于藏者可汗。其满三日已入于藏物之藏者可
。后三阴经。岐伯虽不言可汗可泄。止是在经者便可汗在藏物之藏者便可下也。何必穿凿无
已。以前三日为三阳后三日为三阴耶。若认藏字为五脏之脏则前后颠倒不通。若认藏字作藏
之藏。则前后辞理皆顺矣。故仲景曰。已入于府者可下。新校正云府字当作藏字。太素亦云作府。何疑之有。
仲景太阳阳明(大承气)。少阳阳明(小承气)。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是三阳已入于藏者泄之
也。太阴(桂枝汤。)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当归四逆汤)。是三阴未入于藏者。汗之也。
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必须脉浮头痛。恶风恶寒表证悉罢。而反发热。恶热谵言妄语不大
便者则当用之。凡用下药。不论大小。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则不当下。若渴者。则知
缠有形也。缠有形是为在里。在里则当下。(大承气汤)主之。



<目录>卷上\太阳六传

<篇名>伤暑有二

属性:大黄(用酒浸治不大便。地道不通行。上引大黄至巅而下)
浓朴(姜汁制。治肠胁 胀满)
芒硝(治肠转失气。内有燥屎。本草云。味辛以润肾燥。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 坚与古人同意)
枳壳(麸炒。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气散病缓此并主心下满。乃肝之气盛也)
六腑受有形主血阴也。
大黄 芒硝 大实 燥屎
浮 手足阳明大肠 胃
沉 手足太阴肺 脾
痞 大满
枳实 浓朴
五脏主无形。是气阳也。



<目录>卷上\太阳六传

<篇名>伤暑有二

属性:治实而微满。状若饥人食饱饭腹中无转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