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乃邪气之耗扰。内伤停滞而不寐者。乃胃中之乖戾。更有喘咳不休。诸痛不止。疟痢不愈。而不寐者。无非本症之累。

  及但治其受困之由。而无有不酣睡者矣。虽然。治外因者。投药易治。内因者。投药难效。先君子于阴不维阳。达旦不寐一症。专用纯甘之味。加入犀角、羚羊角、龟板、虎睛、琥珀、龙齿、珍珠之属。以物之灵。而引人之灵。两相感召。

  神有凭依。诚法中之善者也。彼逍遥散之舒肝。补心丹之安神。温胆汤之化痰。未为不善。是在用之者焉何如耳。

  头头是道。言言入理。步步有法。至哉。

  余夜梦同一道者谈医。于不寐症。犹记几句云。火熄则气平。心静则神敛。营卫交而心肾通。万虑消而魂魄藏。

  心依于息。息依于心。高枕安卧矣。醒时思之。觉卫气不得交于阴之旨。确乎不易也。(乾隆庚午嘉平月自识)

  归脾汤

  (见中风门)

  天王补心丹

  生地(四两洗净) 枣仁(一两炒) 天冬(一两炒) 麦冬(一两炒) 当归(一两酒洗) 人参(五钱)

  元参(五钱) 丹参(五钱炒) 茯神(五钱) 桔梗(五钱) 远志(五钱炒) 石菖蒲(五钱) 柏子仁(一两炒)

  五味子(一两炒)

  炼蜜为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下。食远临卧服。或分作小丸亦可。

  类方如前方内加酒炒黄连二两。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逍遥散

  (见眩晕门)

  温胆汤

  陈皮 半夏(汤洗) 枳实 竹茹(各一钱) 生姜 甘草(四分炙)

  上六味。水煎服。

  酸酒汤

  治虚劳虚烦不寐。

  酸枣仁(一两炒研) 甘草(一钱) 知母(一钱) 茯苓(一钱) 川芎(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服。

  鳖甲丸

  治四肢无力。胆虚不寐。

  鳖甲(炙) 枣仁(炒研) 羌活 牛膝 黄 (蜜炙)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胃脘痛

  胃与胞络近。俗谓之心痛。非心痛也。真心痛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无药可救者也。盖阳明中土。乃水谷之道路。

  多气多血运化精微。通于脾而灌溉四脏。为后天之本。胃不綦重矣哉。无如人生酒色过度。七情乖违。饥饱不节。胃脘因之而痛。有寒热气血。痰虫食滞内虚之不同。治法虽各别。然总不外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细为之详辨也。夫痛而虚者。

  必喜按。痛而实者。必拒按。寒痛者得温稍定。热痛者饮冷稍安。中焦寒则气虚不运。或生痰饮者有之。或蓄瘀血者有之。或蛔虫上逆者有之。中焦热则气阻不行。

  或吐酸味者有之。或吐苦汁者有之。或食停蛔动者有之。如真知其为虚寒痛也。则塞因塞用以补之。真知其为实热痛也。则通因通用以泻之。虚寒而挟食挟瘀。生痰生虫者。以温补药中。消之逐之。实热而挟食挟痰。吐蛔呕酸者。以清凉药中。攻之伐之。此治胃脘痛之成法也。倘神明变化。则存乎其人耳。虽然。胃间受病。人所易知。肝木凌脾。人亦易晓。苦男子肝肾亏。挟虚火而上逆。妇人冲任弱。挟肝阳而上升。多有胃脘作痛之症。医家不察病原。不识病情。非投辛温耗气。即用清凉败血。愈治愈甚。何其庸也。

  内经曰。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可见胃脘之痛。有自下而上。由肾而胃。

  隐隐示人勿泥中焦为病也。何也。冲任二脉。与阳明之脉。两相照应。冲任虚则鼓动阳明之火。结聚不散。而筋脉失荣。痛之所由生也。治法须填补真元。以生津液。导引元阳。以补真气。如此治法。非胆大心小者。安能知此中之奥妙耶。又有肝阴久亏。肝叶枯燥。抵塞胃脘。痛不可耐者。法宜六味饮。乙癸同治。参乳汤气血双救。高鼓峰之论医者。亦曾闻之乎。大抵肝主疏泄。郁则木不舒而侮所不胜。肾为胃关。虚则精气耗而累及中土。至于气分有余之痛。延胡香附有奇验。不足之痛。人参桂附有殊功。血分有余之痛。桃仁瓦楞可立应。不足之痛。当归熟地亦取效。而敢云通则不痛者。

  尽病之情哉。丹溪曰。诸痛不宜补气。此惟邪实气滞者当避之。而曰诸痛皆然。吾不信也。外此有胃脘成瘫。疼痛不休。食饮难入者。自必恶寒发热。

  脉息芤数为别。症不多见。亦不易治也。

  议论透辟。一线不乱。一笔不漏。

  六味饮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