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云实。营卫衰则真气去。明是云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从根本而验生死。又何尝言及外风与六经之形症耶。即言及外风者。亦不过外感之表邪。自有头痛身痛寒热之兼症耳。明张景岳直辟前人之误。断以非风之名。可谓发千古之未发。奈病家卒不知信。医家卒不知从。旁人卒不知解。有令人读是书而不禁三叹者矣。夫风自内生。属东方之木气。气动便是火。火动便是风。是气也。火也。风也。分而言之。有三者之名。合而言之。则有一无二之别。且风亦不过气之逆火之炽耳。并非气之外而别有火。火之外而别有风也。第此火发于肾。虚多而实少。此风根于气。阴亏而阳弱。是以中症之发。大约精血内亏。元气内败者。为此症之大旨。如亏在阴则虚火无制。

  亏在阳则真气无根。当此之际。必有一股虚气从肾中间。上挟脊。穿昆仑。

  过泥丸。直到命门。而三阴三阳之气。突然而散。脏腑之气。亦随之而去。此所谓五绝之脱候也。若症之轻者。乃一半精气未败。尚可挽回于万一。苏后必半身不遂。经所谓偏枯之症者此也。其口眼歪斜者。筋无精血荣养也。其舌喑不能言者。脾肾元亏。不能上达舌本也。其口流涎沫者。脾亏不能摄津液。肾亏不能藏津液也。其口噤不开者。阳明之筋。虚火灼而劲急。

  真气寒而拘挛也。治法五绝症见。宜用参附汤参术汤。大补元煎之类。以救垂绝之危险。偏中症见。宜用地黄饮子八味生脉汤。六君子汤之类。以扶余生之岁月。脾肾大败。宜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以回中焦之谷气。肝血大亏。宜用人参养营汤。归芍地黄汤。八味生脉汤之类。以生肝木之汁少。倘内有燥热。风火相煽。亦令人暴厥。虽古法有白虎之方。

  然不若壮水补阴为稳。盖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阳之有余。乃阴之不足也。噫。中年之后。始有是症。三旬以前。从无是患。形体丰肥。每遭此祸。质弱清。仅见此厄。不亦精血亏。真气衰之明效大验乎。倘庸医必以外风强辨。试问此风何不及于幼少。而必及于老壮。少及于清 。而多及于丰肥者。又将何说以解之耶。故临川陈先生曰。治风先治血。血胜风自灭。旨哉言乎。

  中风之论。随方书所载。人云亦云。不几误乃公事乎。本经酌议洗尽谬说。方属上工见解。后学遵而行之。阳春满眼矣。

  参附汤

  人参(一两) 川附子(五钱)

  姜水煎服。

  参术汤

  人参(二钱) 白X(二钱炒) 黄 (二钱炙) 陈皮(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大补元煎

  熟地(五钱) 人参(三钱) 山药(二钱) 枸杞子(二钱) 杜仲(二钱) 当归(二钱) 甘草(一钱炙)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地黄饮子

  熟地 巴戟肉 山萸肉 肉苁蓉(酒洗) 石斛 川附子 五味子 白茯苓 石菖蒲 肉桂 远志肉 麦冬上各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生姜同大枣煎服。

  八味生脉汤

  熟地(五钱) 人参(一二钱或五七钱) 麦冬(二钱) 山药(一钱五分) 山萸肉(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 肉桂(五分) 泽泻(五分) 五味子(五分) 川附子(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二钱) 白X(二钱炒)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炙)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六君子汤

  即四君加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或加锅心焦(三钱)

  如前煎服。

  归脾汤

  人参(二钱) 白X(二钱炒) 茯神(二钱) 枣仁(二钱) 黄 (二钱炙) 当归(一钱)

  远志(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炙) 龙眼肉(七枚)

  煎七分。食远服。

  人参养营汤

  人参(一钱) 白X(一钱炒) 黄 (一钱炙) 白芍(一钱五分炒) 当归(一钱)

  陈皮(一钱) 肉桂(一钱) 甘草(一钱炙) 熟地(七分) 茯苓(七分) 远志(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归芍地黄汤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山药(二钱炒) 萸肉(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三化汤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姜活(各等分)

  每服三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