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行于身之前。为阴
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
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于是乎因经络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经络。或以经络分脏
腑。或以形体分脏腑。而凡证候之殊。形容之异。与夫痘疹痈疽一切病患。皆可由是而察焉。黄帝曰。经脉
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谚曰。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寄死生。可不加之意乎。



<目录>卷下

<篇名>身形望法提纲

属性:窃思诊形之法。必先知经络之部位。辨形体之浅深。审其异同。察其常变。其病情乃可测焉。何言之。刚强
者。形气有余。柔弱者。形气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气。瘦者常多气少血。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
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身
强痛者。邪气有余。身痿弱者。正气不足。肿起者。邪气实。陷下者。正气虚。上肿曰风。下肿曰水。从上肿下者
属气。其邪在外。从下肿上者属水。其邪在内。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无形而痛者。
阴之类。有形不痛者。阳之类。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有形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此皆形
之纲领也。善诊者。推而极之。变而通之。按形体之浅深。审部位之经络。合之气色。参之形容。则其病虽异。
而其应不穷。夫乃叹灵素之中多活法。岐黄以后少完医。否则率意而言。执方而疗。欲其丝丝入扣。滴滴
归原也难矣。谚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取法乎中。岂不流于下乎。而况学其下焉者乎。



<目录>卷下

<篇名>身容望法提纲

属性:经言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然则临证之际。何可恃其脉息。而不观夫体态乎。夫体以形
言。态以容言。观其体。察其态。斯病证明而病情着。庶乎指有目。而首有目焉。其态维何。阳证多语。阴候无
声。多语者易治。无声者难疗。骂詈笑歌。其行日夜不休者。狂态也。直视僵仆。其脉阴阳俱盛者。癫态也。厥
者。阴阳不足。冒者表里俱虚。昏沉者。阴阳亏而神气少。恍惚者。津液亡而心血虚。起卧不安。反复颠倒。心
中懊 者。虚烦之证。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乱之征。僵仆者属乎阳。病由机关不利。伛偻者
属乎阴。痛为心肾之 。如狂者。血蓄膀胱。热结未泻。如醉者。邪侵六腑。闭塞不通。妄言妄见者。邪在于胃。
不识不知者。邪入于腑。默默然不慧者。厥阴之候。兀兀然欲吐者。阳明之形。倚息者。气逆而中不和。懈惰
者。肾虚而胃不实。身偏不举者。病在分腠之间。指偏不用者。病在经络之内。不可转侧者。足少阳之实。不
能动摇者。足少阴之虚。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之容。不能自收持者。阴阳二维之病。尻以代头。脊以代
踵者。肾痹之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者。胃实之形。难以屈伸者。风湿在于骨节。难以俯仰者。水气在于腹
中。不能俯者病在阳。不能仰者病在阴。项不可以俯仰者。足太阳之脉。腰不可以俯仰者。足少阳之经。腰
不可以行走。项不可顾者。少阳之厥。腰不可以俯仰。项不可顾者。阳明之厥。脊痛腰重。形体不可翻身反
覆者。胃绝。毛悴色夭。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志伤。此皆病患之态也。而言其态者。或在实义之中。或在虚
神之内。或见于坐卧动作之际。或着于皮肉筋骨之间。善诊者。合五官之状貌。参四体之形容。精乎灵素
二书。熟乎轩岐四诊。庶可豁然贯通焉。内训曰。仪式刑之。齐之则圣。下之则贤。否亦不失于从善。诚哉。有
智妇人。胜于男子。



<目录>卷下

<篇名>形容望法大纲

属性:盖闻人之生。气之聚也。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元。形无气则坏。气无形则散。形气也者。相须而不可离者
也。设有偏胜。体态异焉。总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动、曰静、曰强、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参。则
虽行住坐卧之际。作止语默之间。不外乎此。诊之之法。以表里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为在表。静者、弱者、
俯者、屈者、为在里。是容貌表里之分也。以阴阳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皆属阳。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皆属阴。是容貌阴阳之分也。以寒热分之。则在表属阳者多热。在里属阴者多寒。是容貌寒热之分也。以虚实
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容貌虚实之分也。然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者合观。将
动静中各有俯仰。强弱中各有屈伸。而变化无穷。则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