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左眼睑不能闭合,流泪,目珠略红,不能皱眉,急来就诊。除上述症状外,诉发热、身痛,咳嗽痰少。脉浮数,舌质淡红,苔白腻少津。症属肝虚肺燥,复感外邪。治宜解表清肺,养肝润燥。用续命汤加减:

麻黄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5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甘草6克

方中用麻杏石甘汤散表邪,宣肺气,清郁热。麦冬润燥生津,归、芍补血养肝,桂枝温经通阳,合芍药调和营卫。

二诊:上方服二剂,发热身痛全退,咳稍减,但口眼歪斜如故。宜内外兼治。内服以活血、祛风、解痉为主。处方如下:

明天麻9克 桂枝9克 钩藤9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麻绒6克 全蝎6克 僵蚕6克

生姜汁(每次5滴兑服)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祛风解痉,桑叶、菊花平肝熄风,当归活血,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而施。桂枝、杭芍调和营卫,麻绒开腠理,全蝎、僵蚕、姜汁祛风、开窍、化痰。此方功用专在平肝祛风以正歪斜。

外治法:用鳝鱼血加麝香少许涂擦于右侧(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正即停用。鳝鱼血通血脉,逐风邪,专治口眼歪斜。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与鳝鱼血同用,则走窜开通之力愈大,用治口眼歪斜愈佳。

三诊:经上述内治外涂后,口眼歪斜即正。惟干咳不止,有少许稠痰,舌转红,苔转黄,脉转细数。此肺经郁热未清,肝火灼肺所致。治宜泻肺清肝,润燥止咳,用泻白散合二母宁嗽汤加减: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粳米15克 知母9克 川贝母9克

全瓜蒌12克 麦冬9克 陈皮6克赤芍9克 桔梗9克

甘草6克

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泄肺中伏火,降气止咳,合瓜蒌、贝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知母滋肾清肺,粳米清肺益胃,麦冬、陈皮、赤芍、桔梗滋阴润燥,疏利气机。

服二剂,咳嗽即止,诸症告愈。

[整理者按]:口眼歪斜一症,西医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分,前者预后良好,后者则较差。这里介绍的两例,均属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只要治疗及时,用药洽当,一般恢复皆较理想。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临床看,患者,多有正气先亏,或肝虚肺燥,或脉络空乏等内因,复加六淫外邪,与诱发。发病后则或寒或热因人而异。《灵枢・经筋篇》谓:“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僻即歪斜)。”《金匮》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宣肺泄热,通阳温中,补益气血,寒温并用,寒热平调,内外兼顾,确为对症良方。原义“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戴老医师常用于此症,化裁灵活,用后症情即减,或配合外治,收效更佳。若属风痰偏盛而无表里证者,每用牵正散(小白附子、全蝎、僵蚕)治之,其效亦佳。 “牙宣” (齿衄)

左× ×,男,三十余岁。患牙龈出血不止,已月余。曾用西药治疗未效,来我所就诊。诊其脉,芤大而空,舌紫红,面色皓白。此病中医称为“牙宣”,或名“齿衄”。从脉证分析,齿乃骨之余,在脏属肾。由于肝肾阴亏,肾失潜纳,阴火上腾,故现齿龈出血不止。宜用“水中置介”潜阻之法治之。处以下方:

石决明9克 茜草6克 阿胶9克 炙龟板15克 牡蛎24克

蒲黄(醋炒)6克 玄参15克 麦冬9克 炒杭芍9克

炙甘草6克 藕节6克 淮牛膝6克 白洋参6克(另煎兑服)

方中以石决明柔肝,并缓齿龈出血之急迫,合以牡蛎、龟板育阴潜阳。阳得潜,阴火即不上腾,则出血自止。配以阿胶、麦冬、杭芍养肝而滋木,白洋参益气生津,玄参滋肾水并清浮越之火,蒲黄、茜草理血疏肝,藕节通气,牛膝引药下行,故能达潜阳的目的。余平日治各种出血,除黄连泻心汤症外,凡血逆上溢之症,均应顾护胃气,若专投苦寒则不免伤胃,且苦能化燥,胃伤则中阳衰败,更增病端。

上方服一剂,血遂止其半。再服三剂则全止。继以封髓丹(焦黄柏9克、砂仁6克、甘草6克)善后而告愈。

[按]:此症病机,在于肝肾阴亏,肾失潜纳,故不用六味地黄丸之类滋肾柔肝,因六味丸只有育阴之力,而乏潜纳之功。今患者由于阴亏,以致相火浮越,血不归经。故必须育阴潜阳并举(育肝肾已亏之阴,潜上浮之相火),庶可使血能归经而收自止之效。





陈××,女,三十二岁。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转余诊治。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但所饮不多。断为脾胃伏火(虽属阳热但热势不甚),治宜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处方:

生石膏30克 升麻10克 细辛4克 焦黄柏10克 杭芍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