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血气结滞不宣, 疝情形也。极难图治。

  川楝子(一钱五分) 单桃仁(三钱) 制半夏(二钱)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炒橘核(三钱研) 海藻(一钱五分) 淡昆布(一钱) 赤白茯苓(各二钱) 炙荔核(三钱研) 楂炭(三钱) 木香(四分) 焦秫米(三钱)

  朱(左) 少腹有气上冲,支脘作痛。脉沉而弦。肝肾湿寒。治宜温化。

  淡吴萸(盐水炒四分) 台乌药(一钱五分) 赤白苓(各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盐水炒青皮(一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 苏子梗(各二钱) 前胡(一钱五分) 制香附(三钱) 光杏仁(三钱) 楂炭(三钱)

  卷十三

  痔

  左 每至大便,辄痔随便出,甚则带红必睡卧良久,方得渐收。湿热压坠大肠。宜清府理湿,以望轻减。

  秦艽(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炙 皮(一钱) 防风炭(六分) 当归炭(二钱) 炒槐花(二钱)

  白茯苓(三钱) 侧柏炭(三钱) 鲜首乌(五钱) 槐角丸(三钱开水先服)

  尹(左) 肛门痔坠,脘痞不舒,食入腹满。此痰湿有余,湿压府气。不易图治也。

  焦白术 赤白苓 防风根 猪苓 泽泻 砂仁 制半夏 上广皮 煨葛根 制香附 生熟米仁二诊 肠痔下坠,肛门作痛。苟非湿热有余,则气坠何致作痛。然卧着之后,肛仍不收,中气亦未必实。

  拟汤丸并进,上下分治。

  野于术 川黄柏(姜汁炒) 泽泻 赤白苓 生米仁 制半夏 苍术(麻油炒黄) 猪苓 补中益气丸(三钱开水晚服)

  师曰、肛坠有二,一则气虚,一则湿坠,气虚不痛,此则作痛,故曰湿热也。(清儒志)

  某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此主便血而言其来于脏腑者也。便血频年累月,安有复能支持之理。此盖由湿热内郁,结成肠痔,血即由此而来,与所谓远血者有间。

  炒于苍术(各一钱五分) 炒防风(一钱) 川连炭(五分) 丹皮炭(二钱) 炒荆芥(一钱五分)

  川柏炭(一钱五分) 赤猪苓(各二钱) 炒槐花(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大红鸡冠花(三钱)

  左 痔坠便血身热。风邪在表,湿热在府。

  冬桑叶(一钱) 炒槐花(二钱) 川连炭(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丹皮炭(二钱)

  川柏炭(三钱) 荆芥炭(一钱) 炒枳壳(一钱) 皂荚子(一钱五分蜜炙)

  二诊 便血已止,肛门灼热湿热不楚也。

  川柏 炒槐角 秦艽 泽泻 地榆炭 黄芩炭 蜜炙皂角子李(左) 咳嗽渐定,肛门痛胀虚火郁于大肠也。

  炒槐花 淡芩 象贝母 冬瓜子 粉丹皮 炒杏仁 甘草 天花粉 枇杷叶膏(三钱)

  二诊 肛门痛胀大减,每至清晨,气冲欲咳,日间则干呛无痰,阴分日亏还恐传损。

  生地炭(四钱) 粉丹皮(二钱) 象贝母(二钱) 甜杏仁(三钱) 甘草(三分) 炒槐花(二钱)

  青蛤散(三钱) 冬瓜子(三钱) 枇杷叶(三钱蜜炙) 都气丸(三钱先服)

  郑(左) 肛门胀硬作痛,海底穴筋掣,肾囊牵引,髀关疼痛,大便不畅,肉色不变。此由痰湿结聚,势成外疡,宜求 门名家商治。

  炒小茴(五分) 川萆 (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没药(四分去油) 鹿角霜(三钱)

  广橘红(一钱) 左秦艽(一钱五分) 云苓(三钱) 桑枝(七钱酒炒)

  迟(左) 便血仍然不止,其血滴沥而下。风湿热郁于大肠,肠痔情形。前法再进一筹。

  荆芥炭(一钱) 黄柏炭(三钱) 丹皮炭(二钱) 防风炭(一钱) 细生地(四钱) 柏叶炭(三钱)

  地榆炭(三钱) 木耳炭(二钱) 炒槐花(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当归炭(一钱五分) 赤白苓(各二钱)

  二诊 加川连炭血余炭二妙丸。

  郑(左) 大便之后,血遂注下。湿热结于大肠,肠痔情形也。

  苍术(一钱麻油炒黄) 荆芥炭(一钱) 茯苓(三钱) 当归炭(二钱) 炒防风(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川连炭(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黄柏炭(三钱) 白术(一钱) 陈大红鸡冠花(三钱炙)

  二诊 血下稍止。再大苦泄热,使直透肠中。

  黄柏炭 秦艽 炒槐花 炒丹皮 台白术 川连炭 泽泻 猪茯苓 防风炭 炒荆芥右 痔坠便血。肝火湿热下注于肠。不宜急切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