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胆星(七分)
二诊 前进直清肝胆,大势稍定,略能安寐,懊烦扰乱,亦稍退轻。脉数较爽,舌苔焦黄亦化。但热仍起
伏,起则依然烦扰,面赤目红。舌绛苔黄,赤疹密布。肌表之风,三焦之暑,太阴之湿,悉经化火,充斥三焦。
非大苦不足以泄热,非大寒不足以胜热也。
雅连(五分) 犀尖(五分磨) 连翘(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竹叶心(三十片) 益元散(三钱包)
淡黄芩(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黑山栀(三钱) 杏仁(三钱) 栝蒌仁(三钱) 鲜荷梗(二尺)
夏(左) 风热感受于上,伏暑窃发于内,胃气闭郁,阳郁不伸。发热甚重。暑蒸湿动,热与湿合,熏蒸肺胃,
遂致咳嗽气逆如喘。痰多稠浓,有时带红,左胁肋作痛,唇焦口渴欲饮。舌红苔黄,隐然有霉燥之意,脉
数浮弦。风为阳邪,本易化火,伏暑既深,尤易化热,两邪相并,化热生火,上迫肺金,阴伤络损,所以左胁
为之作痛也。症方五日,邪势正炽,有昏喘之虞。拟和阴肃肺,导热下行,即请商裁。
煨石膏(五钱) 盐半夏(六分) 川贝母(二钱) 光杏仁(三钱) 大天冬(三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冬瓜子(五钱) 生薏仁(四钱) 通草(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一两) 竹叶(十六片)
以滑石芦根汤代茶
二诊 和阴肃肺,导热下行,唇焦舌霉口渴俱减,热势略和。而气逆咳嗽,仍然不定,痰红青绿之色虽
退,而痰多盈碗,胸膺胁肋俱觉作痛,不能转侧。火迫金伤,液滞为痰,络气因而不宣。症起六日,热方炽
甚,恐络气闭阻,降令不行,而喘甚生变。拟降肺化痰宣络。即请商裁。
广郁金(四分) 盐橘络(一钱) 光杏仁(去尖打三钱) 滑石(三钱) 通草(一钱) 马兜铃(一钱五分)
旋复花(二钱猩绛包扎) 冬瓜子(四钱打) 枳壳(四钱) 生薏仁(四钱) 青葱管(二茎) 青芦尖(一两)
以冬瓜子煎代茶。
金(童) 外感风邪,引动伏暑。发热得汗不解,面色带红,微作恶心,胸闷不寐。脉数糊滑,苔白粘腻。外感
之邪,才从汗解,而伏暑内发,夹湿熏蒸,蕴于肺胃,症方两日,势甚炽张。以泄化为法。
光杏仁(去尖打三钱) 六一散(三钱包)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 通草(一钱) 薄橘红(一钱)
大连翘(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范志曲(二钱炒) 生薏仁(四钱) 炒竹茹(
一钱) 鲜佛手(一钱)
温明远 微寒热甚,热在心胸,肌表并不炙手,一味烦懊,邪气交会于中宫,恶心欲呕。脉忽大忽小忽
歇,舌苔白 。此伏暑之邪,为湿所抑,不能泄越。虽有津气,不克上承,所以恶燥喜润也。与云瞻先生议
流化气湿,参以芳香破浊法。
郁金(磨冲七分) 白桔梗(一钱) 制半夏(三钱) 广藿香(三钱) 橘红(一钱) 大腹皮(三钱)
杏仁泥(三钱) 白蔻仁(七分研后入) 炒竹茹(一钱) 玉枢丹(四分研先调服)
二诊 稍稍得寐,胃府略和之象。烦闷虽甚,较昨稍安。但脉仍歇止。频渴欲饮,饮则呕吐。气湿未能流
化,清津安能上供。燥也,皆湿也。从昨法参入苦辛合化。
制半夏(三钱) 橘红(一钱) 蔻仁(七分后入) 郁金(一钱五分) 石菖蒲(五分) 川雅连(姜汁
炒一分) 赤白苓(三钱) 香豆豉(三钱) 淡干姜(四分炒黄) 桔梗(一钱) 木猪苓(二钱) 广藿香(
一钱五分)
三诊 辛开苦降,气通汗出。其郁遏亦既开矣,其脉气宜如何畅爽,而乃闷细如昨,右部仿佛沉伏。汗
收则烦懊复盛,汗出之际,肌肤发冷。足见闭郁欲开而未能果开,卫阳已经亏损。内闭外脱,可虞之至。
勉拟连附泻心法。以备商榷。
人参须(另煎冲四分) 川雅连(五分炒) 制半夏(三钱) 益元散(三钱绢包) 茯苓(三钱) 制附子
(三分) 淡黄芩(一钱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钱)
四诊 昨进连附泻心法,烦懊大定,渴亦大退,汗稍出不至淋漓,肤冷较温。六脉皆起。但仍歇止。足见
正虚邪郁,营卫几不相续,虽为转机,还怕里陷。
川雅连(五分炒) 黑草(三分炙) 吉林大参(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熟附片(三分) 淡黄芩(酒炒
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白粳米(一撮煎汤代水)
按师云、此际舌苔,业已抽心,中虚极矣。(清儒附志)
五诊 同汪艺香合参方,案未录。
人参须(另煎冲一钱) 炙黑草(五分) 炒白芍(三钱) 辰拌块滑石(五钱) 龟板(六钱炙打)
制半夏(三钱) 陈皮(一钱) 熟附片(五分) 鲜佩兰(一钱五分) 辰拌茯苓神(各三钱)
姜汁炒竹二青(二钱) 僭加姜汁炒川连(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