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72-张聿青医案-清-张聿青-第15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并补八脉。
大熟地(姜汁炒四两) 炒杞子(二两) 茯苓(二两) 炒牛膝(二两) 炙草(三钱) 大生地(姜汁炒三两) 大有 (三两) 制半夏(二两) 金毛脊(去毛切三两) 白归身(酒炒一两五钱) 杭白芍(酒炒一两)
东洋参(二两炒) 川断肉(二两) 新会皮(一两) 干苁蓉(一两) 泽泻(一两五钱) 野于术(二两) 浓杜仲(二两) 熟附片(三钱) 粉丹皮(一两) 炒山药(二两) 山萸肉(一两) 制首乌(三两)
盐水炒菟丝子(二两)
上药煎浓汁,加龟板胶二两真阿胶一两鹿角胶三两收膏。
张(右) 高年气血两亏,营卫之气,不得宣通,遍身脉络抽掣,四肢不遂。腹为至阴,脏阴亏损,则脏络不和,运动之机,不能灵转,腹中常常拘急,下虚不摄,冲阳逆升,痰饮泛逆,气喘痰多,有时并发,营气不行,虚风自动。气可以补,血可以养,脉络可以宣,痰饮可以化,无如古稀之年,气血有亏无长,惟有循理按法,尽力之当尽而已。
大生地(姜汁炒) 刮白炙元武板(八两) 大元参(二两) 粉丹皮(一两) 大天冬(三两)
炒杞子(三两) 生杜仲(三两) 奎潞党(三两) 薄橘红(一两) 虎胫骨(二两酥炙研细末和入)
生蒺藜(去刺三两) 杭白芍(酒炒一两五钱) 炒萸肉(一两五钱) 酒炒怀牛膝(三两) 炒络石藤(二两)制西洋参(二两) 磁石(三两) 酒炒丝瓜络(一两五钱) 酒炒全当归(一两五钱) 白茯苓(三两) 咸秋石(六钱) 炒宣木瓜(一两五钱) 海蛤粉(包煎四两) 川贝母(去心二两) 煨天麻(一两五钱) 制半夏(一两五钱)
上药宽水煎三次,滤去渣,再煎极浓,用陈阿胶三两桑枝膏五两溶化冲入收膏,每晨服六七钱,开水冲挑。
附常服煎方二原地(三钱) 咸秋石(五分) 白茯苓(三钱) 络石藤(三钱炒) 橘红(一钱) 炒萸肉(一钱)
元武板(炙先煎四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宣木瓜(一钱五分) 磁石(三钱) 怀牛膝(三钱炒)
王(左) 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所谓阳强者,即肝脏所寄之相火强耳。乙木之阳不潜藏,甲木之阳乃漂拔,怵惕恐怖,甚至遗精,进以滋阴八味,病之大势遂定,以阴中伏热,由此而泄耳。然诸恙虽平,而遗精数日必发,发必有梦。皆由病盛之时,肝阳相火内吸,致肾阴虚而真水不能上承,心气虚而心阳辄从下坠。阳性本上,宜使之下,阴性本下,宜使之上。
今阳下而阴不上,遂令阳不能收,阴不能固,遗精之来,大率为此。拟补气以收心阳,壮水以升肾阴。即请正之。
炙绵 (四两) 炙熟地(三两) 鸡头子(二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台参须(一两三钱另煎冲入) 炙生地(四两) 生山药(三两) 龟板胶(三两化入) 奎党参(三两) 潼沙苑(盐水炒三两) 桑螵蛸(二两炙) 于潜术(二两炒) 茯苓神(各二两五钱) 大天冬(二两) 萸肉炭(一两五钱) 柏子仁(去油二两) 清阿胶(三两化入) 甘杞子(三两) 生熟草(各四钱) 杭白芍(酒炒一两五钱) 大麦冬(去心二两) 酸枣仁(二两) 肥知母(去毛炒二两) 远志肉(八钱) 益智仁(一两) 龙眼肉(三两)
上药共煎浓汁,入水再煎,连煎三次,去枯渣收膏,或加白冰糖三四两,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晨服一调羹,开水冲挑。
裴(右) 产育频多,营血亏损,木失涵养,阳气升浮。夏月阳气泄越之时,往往头胀眩晕胸闷。若系痧胀,无动辄即发之理,其所以屡发者,亦由阳气之逆上也。兹又当产后,营气更亏,少肠之木火勃升,胸闷头晕汗出,手足烙热,咽痛音喑。盖少阴之脉,少阳之脉,皆循喉也。育阴以涵阳气,是一定不易之道。但泄少阳清气热之药。不能合入膏方,另以煎药参服为宜。
大生地(四两) 西洋参(三两) 大天冬(二两) 金石斛(三两) 远志肉(七钱) 山萸肉(一两五钱)
酸枣仁(炒研二两) 生熟草(各五钱) 女贞子(酒蒸三两) 大熟地(四两) 黑豆衣(三两) 肥玉竹(三两)制首乌(五两) 大麦冬(二两) 甘杞子(三两) 石决明(八两打) 白归身(酒炒二两) 潼沙苑(盐水炒三两) 奎党参(四两) 制香附(三两打) 生山药(三两) 生牡蛎(八两) 茯神(三两) 杭白芍(酒炒二两) 新会皮(一两五钱)
上药如法共煎浓汁,去渣,用清阿胶三两龟板胶二两溶化冲入收膏,或加白冰糖三四两亦可,每晨服一调羹,开水冲挑。
附煎方 如音喑之时服此方。
桑叶(一钱) 丹皮(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 水炒竹茹(一钱) 栝蒌皮(三钱炒)
生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生鸡子白(一枚冲)
刘(左) 肺为华盖,位在上而其气主降,肾主封藏,位在下而其水宜升,所以升降相因,肺肾交通,而呼吸以匀也。胃为中枢,为十二经之长,主束筋骨,而利机关,脾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