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轻试也。其于痘证初行。疫邪方炽之时。切须避其锐气。当俟大势
稍平。方可施补天浴日之妙用。其间或有不顺者。此必苗非顺痘。医非慑家。是不能无揠苗助长
之憾。然皆方士之所为。人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吾以静眼观之。曷若顺天随时。
不假强为之为愈也。



<目录>

<篇名>卷十三・专方

属性:诸家类集方药。皆随论次第。是编逐门但隶专方。其藉古方加减各门可以通用者。仿佛祖剂
之义。另自为卷于后。



<目录>卷十三・专方

<篇名>中风门

属性: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菊花(三两) 白术(一两) 防风(八钱) 桔梗(六钱) 黄芩(四钱) 人参 茯苓
细辛 当归 干姜 芎 桂枝 牡蛎(熬) 矾石(各二钱二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初服二十日用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
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服自能助药力。(外台借此治风癫疾)
大风四肢烦重。脾土受风水之制。土气内结。不能敷布于四末也。心中恶寒不足者。胸中为浊气
填塞。心火内蕴。不得发越。热极反兼寒化也。方中用菊花为君。以解心下之蕴热。防、桂、辛
、桔以升发腠理。参、苓、白术以实脾杜风。芎、归以润燥熄火。牡蛎、矾石以固涩肠胃。使参
、术之性。留积不散。助其久功。干姜、黄芩一寒一热。寒为风之向导。热为火之反间也。用温
酒服者。令药性走表以开其痹
也。冷食而禁诸热物者。恐矾得热而下。不能尽其药力。以矾石性得冷即止。得热则下也。 郭
雍曰。黑散本为涤除风热。方中反用牡蛎、矾石止涩之味。且令冷食使药积腹中。然后热食。则风
热痰垢与药渐次而下也。
风引汤(金匮 千金名紫石散) 除热瘫痫。并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螈 。日数十发。
大黄 干姜 龙骨(熬。各一两二钱) 甘草 牡蛎(熬。各六钱。) 滑石 石膏(各一
两八钱。)
赤石脂 紫石英 白石脂 寒水石(如无。石盐代之) 桂枝(各一两。千金作桂心)
上十二味。杵节。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巢氏借治香港脚。
郭雍借治火逆。) 风者外司厥阴。内应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
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者风木挟痰注于四肢也。痫
者风热扰其经脉内应于心主也。前方祛风外散。此方引风内泄。故用大黄。兼甘草、桂枝、滑石、
石膏以化风热。干姜以为反谍。使火无格拒之虞。石英、寒水以润血燥。石脂、龙骨、牡蛎以补塞
其空。绝风火复来之路也。
千金三黄汤(金匮)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 黄芩(各三钱。八分) 独活(三钱) 细辛(一钱五分) 黄 (六钱)
上五味。水煎温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钱半。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
人参三钱。悸。加牡蛎二钱。渴。加栝蒌根二钱。先有寒。加附子一片。 石顽曰。此方。千金云
仲景三黄汤。治恶寒经日不止。不欲饮食。全似内外虚寒之候。而方中反用黄芩之苦寒。岂不碍麻
黄辈之温散乎。既用麻黄。复用黄 。岂不碍表气之闭拒乎。曷知
恶寒经日不止。虽有似乎虚寒。而实卫虚不能胜邪所致。不欲饮食。亦是风热内蕴之故。观烦热心
乱一语。病情灼然。故方中虽以麻黄、独活、细辛开发腠理于外。即以黄芩清解风出于内。更虑卫
虚难于作汗。乃以大剂黄 助之。与黄 建中之义不殊。其用黄 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黄开发之权
。一以杜虚风复入之路也。方后复云。心热加大黄。言服前药后心中烦热不除。知黄芩不能祛之外
散。即以本方加大黄以引之下泄也。其加枳实。加人参。加牡蛎。加栝蒌等法。或治旺气。或助本
元。各随标本而施。加附子者。专佐麻黄之蒸发。助黄 温经。殊非阴寒之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同源异 。 详金匮以千金二字名方。珍重之也。千金祖金匮之意而衔其集曰。备急千金方。不忘
祖述之本也。
千金竹沥饮子 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用此方。当先以竹沥。(二十分。)
生葛汁(十分。) 姜汁(一分)和服。然后用竹沥饮子。
芎 防己 附子 人参 芍药 黄芩 甘草
桂心(各一分) 羚羊角(三分) 石膏(六分) 杏仁(十四粒) 麻黄 防风(各分半。)
上十三味。水煮减半。内竹沥十分。生葛汁五分。姜汁半分。分三服取汗。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