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四\诸呕逆门

<篇名>噎膈

属性:灵枢云。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
食饮入而还出。气壅膈上。谓之上膈。然有虚实之分。若实而气壅。则食无所容。虚而气塞。
则食不得化。皆令人食入即出也。至若食 时乃出。虫寒积聚而谓下膈。不过言膈证中有此一证耳。
然有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多致食 时乃出者。岂非下膈之证乎。读者不可专以虫为下
膈而胶执也。
素问云。三阳结谓之膈。
三阳结者。大肠小肠膀胱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圊。膀胱结热。
则津液涸。三阳俱结。前后秘涩。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此所以噎食不下。从下而逆于上也。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不通者。浊气在上。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下而反在上也。病在于胃。故饮食不下。
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此言噎膈皆起于郁结不舒。胃气不能敷布所致。张鸡峰所谓神思间病是也。
薛立斋曰。内膈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久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若脾胃气虚
而胸膈不利者。六君子加丁、沉二香壮脾土以生元气。若用辛热之剂而呕吐噎膈者。异功散加当
归、川斛益土以抑阴火。胃火内膈而饮食不入者。四君子加酒炒芩、连清火养胃。若脾胃虚寒。
饮食不入。或食入反出者。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中补脾。如过服润剂养血有伤于中州者。治法
亦无越此。若内有实积。指迷七气汤。污血在胃者。局方七气汤加桃仁。与干漆同炒。去漆用之。
若误服耗气之药。血无所生。噎膈而大便燥结者。四君子加当归、芍药补脾生血。若火逆冲上。
食不得入者。四君子加山栀、川连清火养血。若痰饮阻滞而食不得入者。六君子加木香、山栀。
补脾化痰。若不慎房劳。不节浓味。不戒气怒者。不治。年高无血亦不治。噎而白沫大出。粪如
羊矢。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期迫矣。
李士材云。噎膈反胃。总是血液枯槁。二证皆名为膈。内经总有三阳结谓之膈一语。洁古分
吐证为三端。上焦吐者。皆从于气。食则暴吐。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
下焦吐者。皆从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抵气血亏损。复因忧思悲恚。则脾胃受伤。血液
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如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脾胃虚
伤。营运失职。不能熟腐五谷。变化精微。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皆膈间受
病。故通名为膈也。噎塞之吐。即洁古之上焦吐。反胃之吐。即下焦吐也。王太仆云。食不得入。
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噎膈大都属热。反胃大都属寒。然亦不可拘也。脉大有力。呕
吐酸臭。当作热治。脉小无力。呕吐清水。当作寒医。
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红赤而泽者为实热。能合色脉。庶乎无误。此证之所以疑难者。方欲健
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审其阴伤火旺者。当以养血为
先。脾伤气虚者。当以温补为主。此皆虚实阴阳之辨。临证之权衡也。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
内藏。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阳火。勿令泻泄。此固闭密之大要也。夏三月。阳气在外。阴
气在内。噎病值此时。天助正气而锉其邪气。不治自愈。或不愈者。阴气热盛。正气不升耳。四
君子汤送开关利膈丸。每饮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鸡子白。盖脾为涎。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
自出。非人参、白术、诃子、益智仁不能摄也。古人指噎膈为津液干枯。故水液可行。干物梗塞。
为槁在上焦。愚窃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咽。涎随上涌乎。故知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
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惟气逆。故水液不能居润下之常。随气逆从耳。若以津枯而用
润下之剂。岂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加减。挟寒脉迟细者。加肉桂、附子。挟热脉滑数者。加
枳实、黄连。若噎而声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块。食物不下者。痰气也。加海石、
诃子。膈间作痛。多是瘀血。归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黄微利之。千金方治胸中久寒。
呕逆气上。饮食不下。结气不消。用五噎丸。若饮食不得下。手足冷。上气咳逆。用五膈丸。血
槁者。地黄、麦冬煎膏。入藕汁、人乳、童便、芦根汁、桃仁泥和匀。细细呷之。因火逆而噎。
梨汁、藕汁等分熬膏蜜收。不时噙热咽之。有痰。加竹沥。因七气致病。而中挟冷热食积。胃气
不和而噎膈者。诸七气汤选用。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塞作微痛。此污血在胃口也。用四
物加韭汁、姜汁、竹沥、童便、驴尿、牛羊乳、蜂蜜煎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