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者、暴泽而光。荣者、血也。荣华于身者也。荣盛。故身暴光泽也。

  张卿子云。此章字。责其暴着也。成注暴泽而光。安得为病脉。

  高章相搏。名曰纲。

  纲者、身筋急脉直。荣卫俱盛。则筋络满急。

  王宇泰云。纲总也。

  张卿子云。总满盈也。以荣卫俱盛。正与下损字反。

  卫气弱。名曰 。

  者、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弱则上虚。而心中气动迫怯也。

  荣气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自羞愧。

  王宇泰云。如按之沉而无力是也。

  张卿子云。高者、卫盛于外。卑者、荣弱于内。

  卑相搏。名曰损。

  损者、五脏六腑之虚 也。卫以护阳。荣以养阴。荣卫俱虚。则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致俱乏气虚 也。

  卫气和。名曰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卫气独和。不与荣气相谐。则荣病。内经曰。目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不收。由荣血病。不能灌养故也。

  荣气和。名曰迟。

  迟者、身体重。但欲眠也。荣气独和。不与卫气相谐。则卫病。身体重而眠。欲眠者。卫病而气不敷布也。

  迟缓相搏。名曰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荣气独和于内。卫气独和于外。荣卫不相和谐。相搏而为病。腰中直者。卫不和于外也。腹内痛者。荣不和于内也。但欲卧不欲行者。荣卫不营也。

  张卿子云。迟缓之脉。多属平和。又以荣卫内外分贴。故缓贴阳。迟贴阴。又以迟缓二字。与浮躁反。故下曰沉。俗所谓沉静之意。善读书者。会其意可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

  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则颜色光润。声清毛泽矣。迟为脾脉。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肉紧硬矣。荣卫调和。二气相抱。而不相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为强壮。

  唐不岩云。此释上三句之义。并结高章以下一 脉法。故复提寸口二字。谓高章失之盛。 卑失之弱。唯荣卫和平。斯脉法迟缓。审能知迟缓之脉。阴阳相抱。刚柔相搏。断而名之为强。则无误于纲与损二者之患矣。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滑则谷气实。是为胃实。紧则阴气胜。是为脾强。以脾胃一实一强而相搏击。故令痛也。若一强一弱相搏。则不能作痛。此脾胃两各强实相击。腑脏自伤而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疮。岂非自贻其害乎。

  张卿子云。玩后趺阳脉数条。一云大而紧。当即下利。又云紧而浮。膈气乃下。又曰趺阳脉滑则为哕。责虚取实。此为医咎。皆本虚寒。故此亦脾胃之为实为强。非真实真强也。如不剂量邪正。以实持之。以强击之。误于攻削。乃自取伤耳。故重叹之。即此为医咎同意。痛字。惜之也。

  王宇泰云。此则敦阜太过之脉也。

  王三阳云。胃中有食。脾中有寒。皆有余也。是以相搏。若脾气自强。胃中虽实。自然消谷。岂能病乎。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丹溪云。浮大之脉属阳。见于寸者。阳气偏盛。阴不得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此无阴则呕。见于尺者。阴血不足。阳往乘之也。为关主不得小便。此东垣滋肾之意。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张卿子云。玩二条。脉浮而大。脉伏而涩。正相反。皆名关格。皆为吐逆。一则言不得小便。一则言食不得入。浮者见病于下。伏者见病于上。趺阳寸口。上下正别。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醒臭。内经曰。脉风成厉。

  寸口脉弱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