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属性: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属性: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
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目录>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篇名>四逆汤方第十六

属性: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
热)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
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
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
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
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
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
谵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
枝汤
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
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
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
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
故知病可愈。
张卿子云。此二条见伤寒随症用药。如转圜法也。表里寒热。意尽于此。则昔贤所云。
用药宜寒者为传邪。宜温者为直中。未为确论。



<目录>卷三

<篇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
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目录>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篇名>葛根汤方第十七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
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
张卿子云。按前桂枝葛根汤。则此葛根汤上。似失麻黄二字。盖二葛根。即桂枝麻
黄变例也。故二证项背强KT KT 、恶风、一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
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
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
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
邪。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
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目录>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篇名>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