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
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
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经曰。用阳和阴。用阴和阳。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
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
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为气实。涩者以为血虚者。
此非也。经曰。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若脉浮大。当为气实血虚。今趺
阳脉浮而涩。浮则胃虚。涩则脾寒。脾胃虚寒。则谷不消而水不别。法当下利。少阴肾
脉也。肾为肺之子。为肝之母。浮为肺脉。弦为肝脉。少阴脉弦而浮。为子母相生。故云
调脉。若滑而数者。则客热在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故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也。
脉经云。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
当与麻黄汤发汗则愈。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
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
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
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经、常也。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
动脾。邪气乘虚内陷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
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动脾。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
胃虚脾热。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针经曰。脾病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今脾
客邪热。故气噫而除。脾能消磨水谷。今邪气独留于脾。脾气不治。心中虽饥而不能杀
谷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热烁。故潮热而发渴。趺阳之脉。
本迟而缓。因下之后。变为浮数。荣卫内陷。数复改微。是脉因前后度数如法。邪
热内陷于脾。而心中善饥也。数脉不时者。为数当改微而复不微。如此。则是邪气不传
于里。但郁于荣卫中。必出自肌皮为恶疮也。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
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微为亡阳。涩则无血。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
故曰阳微则恶寒。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
故曰阴弱则发热。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
不足。故知亡血。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王宇泰云。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又云。阴阳两伤。则气血俱损。而首末独言亡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阳。不必言汗。
亦血类故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浮大之脉。当责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则热已甚而内结也。有热属脏者。谓别
无虚寒。而但见里热也。脏属阴。为悉在里。故可下之。攻之。谓下之也。不可谓脉
浮大。便与发汗。病源曰。热毒瓦斯乘心。心下痞满。此为有实。宜速下之。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
攻。
虽心下硬。若余无里证。但见表证者。为病在阳。谓之属腑。当先解表。然后攻痞。
溲、小便也。勿为饮结而利小便。使其溲数。大便必硬也。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
谓走其津液也。汗多。则邪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