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
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
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
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
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
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
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
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
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证辨。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
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
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
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
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x汉长沙守南阳张机着。\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仲景之书。精入无伦。非善读。未免滞于语下。诸家论述。各有发明。而聊摄成氏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
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初学不能舍此索途也。悉依旧本。不敢去取。
一、诸家善发仲景之义者。无过南阳。外此如叔维、潜善、洁古、安常、东垣、丹溪、安道。近代如三阳、宇泰诸
君子。单词短语。虽不尽拘长沙辙迹。实深得长沙精义。急为采入。以补六经未发之旨也。
一、是书仲景自序原为十六卷。至叔和次为三十六卷。今坊本仅得十卷。而七八卷又合两为一十卷。仅次遗方。先
后详略。非复仲景叔和之旧矣。今根据辨平脉法为第一卷。自伤寒大例及六经。次第。不复。妄有诠次。止以先后匀适。
约为六卷。其遗方并入论集。便于简阅。大抵因三阳王氏义例云。



<目录>卷一

<篇名>辨脉法第一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
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
首论曰。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
阳道常饶。大浮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
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
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
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胜。如谵
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王三阳云。阴病见阳脉。邪气虽盛。而元气未脱也。阳病见阴脉。邪气既盛。而元
气已脱也。此皆初起便是阴症。便是阳症。固非后来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也。何也。
若邪既传里。难得复之表而发汗。况邪气自表入里。此又阳症传阴之常。岂可便断为
死乎。惟阳症脉沉。则阴脉见矣。沉又不数而反见微弱。方是死脉。然则此非元气脱
而何。故成引厥阴中风谵言妄语二条。是自里之表自表之里二句。不能无疑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
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
也。期十
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
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脉也。能食而不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