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增分两,待燥称之乃准。其汤酒中不须如此。
凡合丸药用蜜,绢令细筛,散药尤宜精细,若捣丸,必于石臼中杵千百过,色理和同为佳。
凡欲浸酒,皆须细切,上绢袋盛,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 须待酒尽也。渣则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为散服。
凡合膏子,须令膏少之料先淹浸,先煎其汁,乃下有膏之料,煮时当杖以三上三下,以 泄其火气,勿令沸腾,不妨旋取药汁,渣须再煮,务令力尽而已。然后渐渐慢火收浓如饴,加 炼蜜,收贮瓷瓶,出火气七日二七日,听用。
凡煎摩贴之膏,或醋、或酒、或油,须令淹浸,然后煎熬,用杖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 药味得出。上之使咂咂沸,下之要沸静,良久乃上之,如有葱白及姜在内,以渐焦为度。如有附 子、木鳖者,亦令焦黄,勿令枯黑。滤膏必以新 布。
若是可服之膏,渣亦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渣亦可敷,亦欲兼尽其药力也。
凡汤膏中,用诸石药皆细研之,以新绢裹之纳中。《衍义》云∶石药入散,如朱砂、钟乳 之类,用水研乳极细,必要二三日乃已,以水漂澄极细,方可服饵。岂但研细,绢裹为是。
凡草叶之药,如柏叶、荷叶、茅根、蓟根、十灰散类,必要焦枯,用器盖在地上,出火性,
存本性,倘如死灰,则白无效矣。
凡有脂膏,如桃、杏、麻仁等,须另末,旋次入众味,合研则匀。
凡汤剂中,用一切完物,俱破壳研之,如豆蔻、苏子、益智、骨脂之类。不则如米之在壳,
虽煮之终日,米终不熟。职是故也。
凡用香燥,如木香、沉香、砂仁、豆蔻,不宜久煎,点泡尤妙。
【目录】卷下【篇名】药品制度法属性:药之制度,食品之调和也。食品之加五味,非调和不能足其味。次药有良毒,不藉修治,岂 能奏效?假如芩、连、知、柏,用治头面手足皮肤者,须酒炒,以其性沉寒,借酒力可上腾也。用 治中焦,酒洗。下焦生用。黄连去痰火,姜 汁拌炒,去胃火,和土炒;治吞酸,同吴茱萸炒。此各从其宜也。大黄用行太阳经,酒浸,阳明经,
酒洗。况其性寒力猛,气弱之人,须用煨蒸,否则必寒伤胃也。地黄、知母,下焦药也,用之须用 酒浸,亦恐寒胃。地黄用治中风,非姜汁浸炒,恐泥膈也。苦参、龙胆,酒浸者,制其苦寒也。当 归、防己、天麻,酒浸者,助发散之意也。川乌、天雄、附子,其性劣,灰中慢慢炮之裂,去皮脐 及尖,再以童便浸一宿,制其燥毒也。半夏汤泡七次,南星水浸,俱于腊月冰冻二三宿,去其燥性 更妙,用治风痰,俱以姜汁浸一宿。南星治惊痫,以黄牛胆酿阴干,取壮其胆气也。吴茱萸味恶,须 汤泡七次。麻黄先煮两沸,去沫,免令人烦闷。山栀仁用泻阴火,炒令色变。水蛭、虻虫、斑蝥、干 漆,非烟尽不能去其毒,生则令人吐逆不已。巴豆性最急劣,有大毒,不去油莫用。大戟、芫花、甘 遂、商陆,其性亦暴,非妙用峻利不已。苍术气烈,非泔浸经宿,燥性不减。凡用金石并子仁之类,须 各另研细,方可入剂。但制度得法,而药能施功矣。余见今人索方入市,希图省俭,罔顾有误,不惟 炮制失宜,抑且真伪未明,多少不合,全失君臣佐使用药之法。大非求药治病之心,使反力致误,伊芳谁 之咎耶?凡事修合,必须选料制度,一如后法,务在至诚,毋得忽也。用火 者,必于地上取去火毒 为妙。倘随症自有制法,不拘此例。
人参
去芦,人乳拌蒸。
生地
酒洗。
熟地
酒洗,焙。
二门冬
水润,去心。
苍术
米泔浸,炒。
白术
米泔浸,蒸,切片,蜜水拌炒褐色。
黄
蜜炙。
远志
甘草汤浸透,去梗,焙。
升麻、柴胡
忌火。
菖蒲
去须,焙。
葳蕤
蜜水蒸。
山药
蒸。
苡米
炒。
当归
去根,酒洗。
二芍
酒拌炒。
木香
生用理气,煨用止泄。
甘草
生用泻火,熟用补中。
石斛
酒浸蒸。
牛膝、川芎
酒净。
知母
去毛酒炒。
五味
嗽生用,补焙用。
贝母
去心焙。
紫菀
水净,蜜水焙。
泽泻
去毛酒焙。
续断
酒炒。
甘菊
去蒂。
车前
酒焙,研。
萆
酒浸,焙。
苦参
泔水浸,蒸晒。
白芷
焙。
防风
去芦并叉者。
金银花
去枝叶。
茺蔚子
忌铁。
麻黄
去根节。
黄柏
去皮,酒炒。
黄芩
酒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