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食远。温服。
一论鼻涕长流。名鼻渊也。
当归 川芎 白芷 人参 白茯苓 苍耳子 香附子(各一钱) 天竺黄(三钱) 防风 秦艽 荆芥 薄荷 麦门冬 蔓荆子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效。
一男子面白鼻流清涕。不闻馨秽。三年矣。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山栀而愈。
一论色欲太过。虚损白浊。鼽出清涕如泉涌者。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黄柏 、知母、白芷、细辛、 本、五味子、白菊、辛夷、苍耳叶。水煎。温服。
一论肺虚。为四气所干。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川芎 白芷 细辛 本 防风 木通 辛夷仁 甘草 上锉。水煎服。
一治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以白矾末加 砂少许。吹其上。顷之化水而消。
与胜湿汤合泻白散二剂。此系浓壅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
一治鼻中肉赘。用藕节有毛处一节。烧灰存性为末。吹患处即瘥。
一治血热入肺。名曰酒 鼻。此方主之。
苦参(净末四两) 当归(净末二两)
上和调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热茶送下。
一治鼻疳烂通鼻孔。余治陈都宪夫人。患此得效。
鹿角(一两) 白矾(一两俱放在瓦上隔火 过) 人头发(五钱在灯火上烧过)
上为末。先用花椒汤洗净。掺药于疳上。三四次即愈。如疮不收口。用瓦松烧灰存性研 末。干掺之即收。
一人酒 鼻红赤。余用此方。晚服用六味地黄丸全料加当归二两。苦参四两。空心服。
不两月而愈。
金花丸
黄连(二两) 枯芩(二两) 黄柏(二两) 栀子(一两) 大黄(二两酒蒸九次) 桔梗 白 粉葛(各二两)
上为细末。水法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温水送下。
【目录】卷六【篇名】口舌属性:脉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洪甚而实。
肝热 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脉虚者。中气不足 口舌苦服凉药不愈者。宜理中汤。
夫口舌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为糜烂生疮之类。经云。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 热则 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胃热也。口臭者。乃脏腑臊腐之气。蕴积于胸 臆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治当以清胃泻火汤 方之。此正治之法也。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 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如发热作渴饮水口疮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如手 足冷。肚腹作痛。大便不实。饮食少思口疮者。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主之。如晡热内热 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如食少便滑。面 黄。肢冷。火衰土虚也。八味丸主之。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 定处。若从 脚起。乃无根之火。亦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 泉 穴。若概用凉药。损伤生气。为害非轻。一论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清金导赤散
黄连(六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二钱) 木通(二钱) 泽泻(二钱) 生地黄(四钱)
麦门冬(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后频频服之。
一论上焦实热。心胃二经之火。而作口舌生疮肿痛者。并咽喉牙齿耳面肿痛皆效。
清胃泻火汤
连翘 桔梗 黄连 黄芩 栀子 干葛(各七分) 元参 升麻 生地(各一钱) 薄荷(
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频频温服。
一论饮酒过度。舌本强肿。言语不清。此脾虚湿热。以益气汤加神曲、麦芽、干葛、泽 泻。
一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者。宜补中益气 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冬、五味子。
一论中焦虚寒。手足冷。肚腹痛大便不实。饮食少思。而作口舌生疮者。以附子理中汤 (方见中寒)根据本方。
一论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而作口舌生疮者。此下焦阴火也。以 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
一论如食少便滑。面黄肢冷。而作口舌生疮者。此火衰土虚也。以八味丸(方见补益)根据 本方 一论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而作口舌生疮者。若从 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论口疮臭气秽烂。久而不瘥者。黄柏五钱。青黛一钱五分。为末。每用一钱。于舌上 津咽下。
一论口疮。用黄连、川椒。等分为末。每少许搽疮上。噙漱良久。以凉水漱咽。咽喉有 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