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脉属阳。
指下寻之。往来通度三关。如持竿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黄帝 脉经无长脉。有散脉。云大为散。乃阳盛阴虚之脉。焉知散非长也。)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是阳毒邪热之气居于三 焦。患在于表。宜徐徐发表出汗而愈。散脉按之满指。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 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二、促脉属阳。
阳盛则促。按之极数。时止复来曰促。主积聚气痞。四肢困劣。精神交乱。忧思所 成(若诊之向前而来。渐出关上。并居寸口。疾数则病血热。发成斑点。忽然退减则生。渐加即 死。然其促有五。曰气、曰血、曰饮、曰食、曰痰。以五者留滞不行则止促。止促非恶脉也。)
三、短脉属阴。
指下寻之。往来极短曰短。不及本位亦曰短。主四体恶寒。阴中伏阳。三焦 气壅。宿食不消。(宜大泻。通利肠胃而安。)短而滑者病酒。短而数者心痛烦躁。
四、虚脉属阴。
按之不足。迟大而软曰虚。主气血虚。生烦热。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健忘 (宜补益三焦即安)虚为脚弱。为食不化。为伤暑。小儿主惊风。
五、结脉属阴。
阴盛则结。脉往来迟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积气生于脾脏之旁。大肠作阵疼痛。
(宜宣 泻于三焦而愈)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一云气塞脉缓则为结。活人书云。阴盛发躁。)
六、牢脉属阴。
按之实强。有似沉状。一云沉伏实大。如按鼓皮曰牢(即黄帝所谓革脉也。)
主骨肉疼痛。皮肤红肿。胸中气壅。喘息短促。(此心绝之脉也)尺脉牢。男子主阴疝偏坠。
女人主血崩瘕聚。(胞肾虚冷使然。)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革为满。为急 、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七、动脉属阴。
指下按之无头尾。大如豆。沉沉微动。不来不往曰动。主四体虚劳疼痛。崩中血 利。为惊恐。为挛、为泄。(众经悉皆以动为阳脉。此脉居关上。阴阳相搏为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八、细脉属阴。
指下寻之。细如丝线。来往极微小曰细。主胫 髓冷。乏力损精。囊下湿痒。小便 遗沥。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忧伤过度、为腹满。细而 紧。为寒疝、为 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九、代脉属阴。
指下寻之。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或云脏绝中止。余脏代动曰代。主形容 羸瘦。口不能言。(老得之生。少得之死。妇人亦然。有孕约三月余日也。代为五脏气绝之脉。)
上前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脉。按诸家脉书皆二十四脉。互有少异。但无濡牢长短四脉。
却有数革软散四脉。若取诸家脉经观之。乃有数革软散大五脉。(革软散脉已见于前)
数脉属阳。指下寻之。去来急速。一息六至曰数。主热。数为虚、为烦渴、为烦满。寸口脉 数主头痛。关上脉数脾热。口臭生疮。胃热呕吐。尺内脉数。不恶寒。小便黄赤。(言虚当如浮脉说)
大脉属阳。指下往来满大。主热。大为病进。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若腰背痛。阴 中伤。足胫寒。大而坚疾。主癫病。(大脉即洪脉。此阳盛之脉。如何主癫。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谓主狂病。)
【目录】卷中\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篇名】七死脉属性:
一、 弹石脉在筋肉皮。
按举皆劈劈急。曰弹石。是肺绝死脉也。(弹石脉者。萧处浓谓肺绝之脉。此说既未稳。
吴 仲广又推展之。以为象西方金。令肝元绝。其说尤穿凿。当以为肾绝之脉可也。石乃肾之本脉。合沉濡而滑。今其脏脉 现如弹石。劈劈然 指。殊无息数。其死无疑矣。)
二、解索脉在筋肉上。
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第。曰解索。是五脏绝死脉也。(王叔和云。
解索。散乱而无绪。吴仲广云。解索脉者。其形见于两尺。脉来指下。散而不聚。若分于两畔。更无息 数。是精髓已耗。将死之候也。)
三、雀啄脉在筋肉。
来而数急。曰雀啄。(是心绝死脉也。王叔和云。雀啄顿木而又住。吴仲广 云。雀啄者木脉也。)主脾经谷气已绝。胃气无所荣养。其脉来指下。连连 指数急。殊无息 数。但有进而无退。顿绝自去。良久准前又来。宛如鸡践食之貌。但数日之寿也。(据此所云。
乃脾绝之脉。萧处浓谓之心绝何耶。王叔和云。雀啄顿木而又住。此雀乃啄木儿也。吴仲广因其顿木之说。遂认为木脉。
木脉者肝脉也。其说未达。当以脾绝为是。)
四、屋漏脉在筋。
按之止。时起而不相连。曰屋漏。是心肺绝死脉也。(王叔和云。屋漏将绝而 复起。吴仲广云。屋漏脉者。主胃经已绝。谷气空虚。其脉来指下。 按之极慢。二十息之间或来 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溅起之貌。立死之候也。据此云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