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45-宁坤秘笈-第1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识者,
切不可更张,勿为庸医所误,遵而用之,百试百效者也。

初起煎方
川黄连(去芦,一钱二分) 条黄芩(一钱二分) 白芍药(一钱二分) 山楂肉(一钱二分) 陈 枳壳(去穣,八分) 紫浓朴(去皮八分,姜汁拌炒) 坚槟榔(八分) 浓青皮(去穣,八分) 当归(五分 )甘草(五分) 地榆(五分) 红花(酒炒,三分) 桃仁(去皮尖,一钱,研如粉) 南木香(二分)

上咀片,如法炮制,用水二碗煎 一碗,空心服。渣再煎服。此中或红或白,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者俱可服。如单白者,去地榆、桃仁,加 橘红四分,木香三分;如滞涩甚,或大黄二钱,用酒拌炒,服一二剂仍除之。若用一剂,滞涩已 去,不必又用二剂矣。用大黄于年幼之人,又不可拘用二钱也。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用之于旬日亦效,
惟十日半月外,则当加减矣。另详于下。

加减煎方
川黄连(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条黄芩(酒炒,六分,生用四分) 山楂肉(一钱) 大白芍药(酒炒,

六分,生用四分) 广橘红(四分) 浓青皮(四分) 坚槟榔(四分) 甘草(炙,三分,生二分) 当归(五 分) 地榆(四分) 桃仁粉(六分) 红花(三分) 木香(二分)
上咀片,如法炮制,用水二碗煎一碗,空心服。渣再煎 服。如延至月余觉脾胃弱而虚滑者,法当补理,具法如下∶
补理煎方
川黄连(酒炒,六分) 条黄芩(酒炒,六分) 大白芍 (酒炒,四分) 广橘红(六分) 当归(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土炒,五分) 炙甘草(五分)

上咀片,如法炮制,用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以上三方,如妇人有胎者,去桃仁、红花、槟榔。以 上三方,随用辄效。其有不效者,必初时投参术等补剂太早,补塞邪气在内,久而正气己虚,邪气益盛缠绵不 已,欲补而涩之则助邪,欲清而疏之则愈滑,遂至于不可救。药虽有奇方,无如之何!则初投温补杀之也。
【目录】下卷【篇名】微理妙论属性:古今治痢,皆曰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初起热盛则下之,有表症则汗之,小便赤涩则分利之,此五者 举世信用如规矩准绳,不可易。予谓五者惟清热一法无忌,余则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详于后。

一曰忌温补
痢之为病由于湿热蕴积,胶滞于肠胃中而发也。宜清邪热,导滞气,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参术 等温补之药,则热愈热,气愈滞,而血亦凝,久之正气虚,邪气盛,不可疗矣。此投温补之祸为最烈也。


一曰忌大下
痢因邪热胶滞肠胃而成,与沟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利疏通则愈。若用承气汤大下之,譬如欲 清壅塞之渠,而注狂澜之水,壅塞必不可去,无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胶滞必不可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而已。

正气伤损,邪气不可除,壮者犹可,弱者危矣。

一曰忌发汗
痢者头痛目眩,身发寒热者,此非外感,乃因毒熏蒸自内达外,虽有表症,实非表邪也。若发汗则正气 既耗,邪气益肆。且风剂燥热愈助热邪,表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矣。


一曰忌分利
利小便者,治水泻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则大千矣。痢因邪热交滞,津液枯涩而成。若用五苓等剂分利 其水,则津液愈枯,而涩愈甚,遂至缠绵不己,则分利之为害也。若清热导滞,则痢自愈,

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为哉。
【目录】下卷【篇名】山阴倪涵初治疟奇效三方属性:疟之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强者尤甚。虽不致遽伤大命,然不治则发无已时,治之不得其 道,则恶邪内伏,正气日虚,久而久之遂不可药。予所定三方甚为平易。无奇绝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剂,且不必分 阳疟阴疟,一日、二日、三日及非时疟。人无老幼,病无久近,此三方不用加减,唯按次第服之,无不应手而愈也。

第一方
广陈皮(一钱) 陈半夏(姜汁煮透,一钱) 白茯苓(一钱) 威灵仙(一钱) 苍术(米泔水浸一日,

切,炒净,八分) 紫浓朴(姜汁拌炒,八分) 柴胡(八分) 青皮(六分) 槟榔(六分) 炙甘草(三分)
上咀片,如法炮制,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钟,煎 九分,饥时服,渣再煎服。如头痛加白芷一钱,此方平肠消痰,理气除湿,有疏导开先之功。受病轻者,二剂 即愈,勿再药可也。若三剂后病势虽减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则三剂,多则五剂而已。

第二方
何首乌(生用三钱) 广陈皮(八分) 柴胡(八分) 白茯苓(八分) 黄芩(八分) 白术(炒,一 钱) 当归(一钱) 威灵仙(一钱) 鳖甲(醋炙脆,研粉,二钱) 知母(二钱) 甘草(炙,三分)

上药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钟,煎八分,加无灰酒五分,再煎一滚,空心服。二煎、三煎并服。
此方妙在补泻互用,虚实得宜。不用人参、黄 。屏云常山、草果平平无奇却有神效,即极弱之人缠□□□病,
十剂后立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