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阴阳体用论

以偏治偏,药性所以为用也。
后天八卦以水火立极,人身亦同此理。水升火降,阴平阳秘,自然疴疾不起。 阳根坎内,阴根离中。自然之理也。本乎上者亲上,水以升为顺也;本乎下者亲下 ,火以降为顺也。水不上升,无火蒸之也;火不下降,无水藏之也。地气上为云, 阴随阳升也,天气降为雨,阳随阴降也。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则百病不生;火水 未济,天地否隔,则群疾蜂起。动生阳,静生阴,阴为体,阳为用。有阴无阳,则 体不得用,僵尸也;有阳无阴,则用不附体,游魂也。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言阳气贵重于阴气也。 纯阳则仙,纯阴则鬼 。刘河间以阳盛为病,朱丹溪谓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贵死贱生。此黄坤载所以谓此二人为无知下鬼也。

阴阳出入论

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入阴出,阴平阳秘;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三阳之离合也,搏而勿浮,言阳之当入也;三阴之离合也,搏而勿沉,言阴之当出 也。无泄皮肤,使阳气入也。阳气不入,则“肾气独沉”,不能藏精起亟矣!阳不 极于外,则不能反入于内,故助阳即是助其入也。阴生于外,而非生于内,阴内盛 则格阳于外,而不能入。故当破内之阴,助阳之入;助外之阴,敛阳内归。此辅行 诀之以麦味四逆为大补脾汤助太阴开,使阳气得入之本意也。

阴阳体象

治病之道,首明阴阳。天地水火金木,五脏五行,阴阳体用,宜从卦象求之。 阴平阳秘,是谓无病。阴阳偏颇,爻象即乖。水火失真,天地异位。当补泻兼施, 扶抑随宜,察其动静,调其升降,令其回复本象,则阴阳平和,诸病自已。
如以水火象心肾:离中不虚,则心阴不足,神不宁谧,有浮越妄动之虞;坎中 不满,则肾阳内虚,精不化气,有沉潜漏泻之疾。知其虚实,治在其中矣,余仿此 。



阴阳男女

阳化气,阴成形。乾象男子,以自强不息为主;坤象女人,以厚德载物为顺。 是以天之气不可以不高,地之土不可以不厚。察今之世,悖于此理,男子多壅滞之 形,女人尽枯槁之象,阴阳反作,虚实颠倒,此所以称作末世,所谓科技文明者, 正形其衰象,不可以作进步观之也。

心汗阴阳

心之液为汗,心液不藏,则发为汗,阳不摄阴也。心属火,在卦为离,内阴而外阳 ,阴能摄阳,则离阴右降,覆火下济肾阳。离阴不足则心火不降,心内烦热。若火 虽外炎,而寒气内凝,格阳外散,外热内寒,则非阴虚所致。此心阴不得肾阳上济 ,反受水气上凌,凝冱不化,寒从内生也。阴凝于内,则阳气外格,蒸泄于外,汗 证于是作焉。心阴外散,不得下济戊土,则胃中津液不足,浊阴不得顺降,呕逆发 矣。心火不能下济肾阳,己土不得坎阳温气生发,则寒湿下陷,泄泻生矣。治当内 散其寒,外敛其热,阳气内收,寒必外泻,寒气散尽则水火相交,阴平阳秘,气津 可以不外泄矣。

阴阳 生死 常变

生象则阳大于阴,死象则阴大于阳。了生死象,阴阳同等。不大不小,无欠无 余。动静二象,了然不生。
世间之态,有常有变。常则恒,变则暂。变者,亦天地间之常态也。湛寂常恒 ,唯寂光真境为能耳。世间生灭幻象,刹那间迁流不息,唯变幻莫测而已,何有于 常哉!
医道为世间法,重在养生辟死,故以护阳为第一要义。
养生之道,护阳为要。护阳之法,筑基为先。基者,精髓也,阴也,形也。无精髓 则阳气消散,化为无形矣。筑基然后立宅,宅固然后阳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精神气血,四肢百骸,得秉阳气化生。生化之宇可以出入升降不息,气立神机庶几 远于化灭孤危之境矣。

辨死

1、水火失根之外热内寒上热下寒误做真热治以寒凉者,从局部到整体慢慢死 。(时下之中医清热西医消炎多属此类。最初表寒里热,经过清热凉血引邪深入, 最终表热里寒,坎卦变成离卦,封蛰变为浮越,终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
2、太阳经伤寒证,表为寒束,无汗,恶寒发热,本当以麻黄汤解表。反误以 寒药清里,必发脏病。少阴宿秉内寒者,两寒相感,里应外合,深入骨髓,发为白 血病。不得正治者,死。
3、水气凌心之心脏病,误以寒凉消炎清热者,暴死。(西医所谓心肌梗塞)
4、少阴宿秉阳虚,太阳伤寒为庸工误用寒凉引入少阴者,发为肾病。迭经误 治,终至肾衰(癃闭,西医所谓尿毒症)。西医换肾透析,元气离散者,死。
5、太阴虚寒下利久作湿热治,发为反胃不食,不得正治者,死。
6、阴阳两虚,精亏血少,脉微欲绝,误以大剂辛温之品壮火食气者,死。
7、阳明燥实失下者,阴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