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胃之不纳,有痰饮以阻之耳。是当以下气降痰为法;代赭之用,先得我心矣。

旋覆代赭汤

诒按:识既老当,笔亦爽健。

邓评:功夫绅熟,自能意到笔随。

因气生痰,痰凝气滞,而中焦之道路塞矣。由是饮食不得下行,滓液不得四布,不饥不食,口燥便坚,心悸头运,经两月不愈。以法通调中气,庶无噎膈腹满之虑。

旋覆代赭汤加石菖蒲 枳实 陈皮

诒按:论病则源流俱沏,用药则标本兼到,细腻熨帖,传作何疑

邓评:此等识见,超出寻常,好在不因以下数证而误用滋补。

中气迭伤,不能健运,朝食暮吐,完谷不腐。诊得脉虚色黑,腰脚少力,知不独胃病,肾亦病矣,此岂细故哉。

人参 附子 川椒 茯苓 益智仁

再诊:前方去川椒益智 加川连 肉桂

诒按:完谷不腐,色黑腰软,肾伤之征也;改方加桂连,是交济法。

邓评:此釜底增薪法。惟呕吐病究竟难免肝阳不和,今看其转方易入连、桂可知。

孙评:方中可入干姜与茯苓同用,佐人参温胃之力

评选静香楼医案下卷

长洲尤 怡在泾著

伏 气 门

肝阴素亏,温邪扰之,发为痉病,神昏骱齿,瘛疯不定。法当滋养肝阴,以荣筋脉,清涤痰热,以安神明者也。若能应手,尚可无虑。

羚羊角 茯神 钩藤 贝母 阿胶 鲜菖蒲 竹沥

诒按:此证若表邪未解,当去阿胶,加小生地或鲜生地。

又按:此系伏气发温之证,与外感风温有内外之别。此证邪由少阴外发,溃入厥阴,故见证如此。羚羊角、钩藤,熄风清热,皆治标之品也。若图其本,当从阴分托邪,俾得外达三阳,再与随经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详载《温热逢原》中,兹不赘述。

邓评:阿胶不宜,拟换细生地、玄参。

揭明其义,极为确凿。想尤氏于伏气温病,犹未了然耶。

热伤津液,脉细口干,难治。

芦根 知母 川斛 蔗浆 细生地 麦冬 甘草 梨汁

诒按:此存阴泄热之正法,所云难治,想因脉细之故。

邓评:口干仅为津液受伤,脉细则其元气亦弱,故云难治。

热不止,头痛不已,紫斑如锦纹,咽痛。表里邪盛,最为重证。

犀角 豆豉 赤芍 玄参 牛蒡 丹皮 黄芩 甘草

诒按:当加鲜生地。

邓评:头痛不已,由肝胆之阳火太升,宜稍重养阴和阳。

再诊:去豆豉 丹皮 加桔梗 鲜生地 射干

邓评:桔梗恐有碍头痛。

热病,十二日不解,舌绛口干,胸满气促,邪火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热而存阴,否则神识昏冒矣。

鲜生地 石膏 麦冬 知母 竹叶 甘草

诒按:此气血两燔之治法。

邓评:胸满气促,得无有痰浊内阻乎。

热病,四日不汗,而舌黄、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后表;不尔,恐发狂也。

大黄 柴胡 枳实 厚朴 赤芍

诒按:先里后表,因里证已急,于病机固当如是。

邓评:既无寒热往来,何以大黄与柴胡并用,殆恐其邪气因下而陷乎。

舌干脉数,汗为热隔,虽发之亦不得,惟宜甘寒养液。虽不发汗,汗当自出,然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

青蒿 知母 芦根 生地 蔗浆 竹叶

诒按:养液以为作汗之源,是治温要旨。

邓评:正虚邪郁,亦是伏温症一种乎。拟加豆豉、玄参、茆根。

孙评:足冷阴已损失,舌干津亦耗伤,不发汗挽回亦不易,故云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也。

外 感 门

头面肿痛,此风邪上盛,宜辛凉解散。

荆芥 杏仁 桔梗 牛蒡 薄荷 甘草 马勃 苍耳子

邓评:风挟火邪,宜参降火之品,如玄参、银、翘之属。

风温挟痰,留滞上焦,辛凉解散,原为合法,时至自解,不足忧也。

牛蒡 连翘 薄荷 川贝 豆豉 杏仁 桔梗 葱白

诒按:此风温初起之方。

邓评:宜增瓜萎、郁金,兼化痰热。

风温郁于肺胃,咳而胸满,痰多胁下痛,脉数口干。

芦根 薏米 瓜蒌 甘草 杏仁 红花 桃仁 贝母

诒按:桃仁、红花,因胁痛而用之,以和血络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干可加翘、芩。

邓评:证情恐成肺痈。再合泻白散增鲜沙参,更觉着力。

脉右大,舌黄不渴,呕吐粘痰,神躁语言不清,身热不解。此劳倦内伤,更感湿温之邪,须防变端。

厚朴 茯苓 滑石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