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之道,不为邪气所郁;用麦冬、天冬以清肺,盖肺能降,脾自能升也。若陈、半、术、苓
香燥之味,有碍乎阴,不宜。



<目录>卷七

<篇名>衄血

属性:鼻血,阳明热证也。阳明经挟鼻,热甚故血上行也。治宜清之。
鼻血涌出,诸药不止,生地、薄荷、藕节、柏叶、茅根各一钱,生姜五钱,捣汁一碗,
磨京墨服。血来盈盆色淡者,此药不效,须用大附子便制五钱,水煎一盅,加姜汁半杯、童便一
衄血,安神丸二、三次不止,用沉香末二钱、山栀末五钱酒服。
衄血不止,用驴屎烧存性,研末吹鼻立止。
太阳伤寒,血出于鼻者,盖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亦属表,鼻为肺窍,表气热甚,故其
于表之窍。寒凉泻火之有余,不能泻火之不足,若五脏无病,只肾虚火动,应用寒凉,滋阴
降火;若脾虚下陷,阴火上升,复用寒凉,则无根之火愈炽,而喉痛咽哑之病作矣,危亡其能免乎?



<目录>卷七

<篇名>肠风

属性:肠风泄泻,血出于脾,浓朴丸。心火乘脾,血出于心,归脾汤。因酒湿热,黄芩汤加川
黄连丸。内伤劳碌,补中益气汤加地榆。阴结下血,渐渐至多,腹痛不已,地榆汤。久风入
中,秦艽丸。久患肠风,十全大补汤。真肠风,风入中而化火也,地榆、槐花对证之药。肠
风下血不止,白芷、乌梅二味煎服,以肝藏血,脾统血也。
\x浓朴丸\x
浓朴 生姜(各四两同捣,炒焦黄色) 白术 神曲 麦芽(各一两)共末米糊丸,空心米
汤下百丸。兼治五痔下血,永不再发。
\x地榆汤\x
地榆(四两) 砂仁(七枚,炒) 甘草(三两,半生半炙)共末,每服五钱,煎服。
\x秦艽丸\x
川芎(二两) 白芍(四两) 归身(四两) 香附(四两醋炒) 秦艽(四两) 槐花(四两,
炒) 蜜丸服。
\x验案\x
一人患肠风,下血不止,头目眩晕,三、四年不愈,皆云不治。予诊脉,左手沉细,右
手豁大。此因内伤寒凉太过,致阳不鼓,故左脉沉细;血不归络,火浮于中,故右脉豁大。用补
中益气汤十帖,再用荆芥四两、川乌一两,醋面糊丸,空心服愈。
一妇年四十八,八月患痢,所服清凉消导,以致脾胃受伤,血无所统,日下数碗,或住
一二日,遇有所触,即下不止,至十月肌肉渐瘦。欲补血而脾胃寒冷,欲引血归经,而血枯
待尽。只宜温养中气,阳生阴长,用理中汤一二帖,后以补中益气汤加防风三分、炮姜八分
一人大便去血盈盆,血来即晕,此饮食劳碌所伤。血脱补气,用人参、炮姜、黄 各一
钱、甘草七分,腹胀加白芍,水煎服。后用补中益气汤调之。



<目录>卷七

<篇名>中风

属性:中风得之大病,死多生少。治痰先顺气,气顺痰自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脏者难治,中腑者易治,脉俱来而缓,口开遗尿,手撒发直,目吊喉鼾,肉脱头窜,
汗出如珠,皆难治也。卒然不知人事,心虽明而口舌不言,三四月不死,用皂角、生半夏末吹鼻
待其苏后,或半夏末、姜汁灌之,即吐痰涎,舌可动摇。大便不通,用蜜枣下行,其气自生
中风元气不足,保元加附子为主,血虚加补血药,气虚加补气药,痰甚加消痰药,随证
加减治之,或小续命汤亦可。
中风大抵自吐者不治,遗尿不治,脉弦滑洪大者,皆难治也。
中风后多烦躁,是气虚不生血,心无血养故耳。



<目录>卷七

<篇名>似中风

属性: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
,气
舌邪,滞于肾则耳邪,滞于肺则鼻邪,滞于脾则口邪。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




<目录>卷七

<篇名>半身不遂

属性:半身不遂,须分左右,俱用十全大补汤。初起必加羌活、防风三五帖。在左用气中之血
药,
药,俱以此汤调理,丸、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半身不遂,左为气中之血,盖左关肝木,为升生之气,肝木生心火,心主血,故曰气中
之血也。右为血中之气,盖右关脾土,为生血之
原,土生肺金,肺主气,故曰血中之气也。其所以不遂者,皆因肝血枯而生风动火也,宜养



<目录>卷七

<篇名>痛风

属性:上体风痛,保元、四物加凉血疏风药;下体痛,保元、四物加牛膝、木瓜、黄柏,或山
药、
仁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