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于下也。跛者,太阳膀胱之脉
,起于足小趾至阴之地,阳抑于至阴,故为偏跛。跛,足不能行也。(按∶本详解六经诸病
,此特太阳一经中之二耳,盖略举一隅以为例也。)
\x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以之候发,
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
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
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四反,一四方各作解。\x(针解篇王冰
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
人肝开窍于目,凡九九八十一窍,六六三百六十五节,凡所以动而运者,皆肝之气,木
之性也。故一以观动静,在人为天一之所生,在天为水之所生,升而为火。盖肝主动,火亦主动
也,所以候五色。七星为十二月转运之星,亦主动,故在天为火,而其动处应于七星也,以
候发者,发在头而居火之分,故在上者为应也。母泽缺三句(三句字疑,)水为木母,水旺则
木盛而发泽,五色在天,五声在人,宫、商、角、征、羽,变而为六律,其中有余不足,则
于音别之,故曰有余不足,应之也。五色在天,人多见于面;五声在地,人多见于胸喉,故
下言地二也,地二以候高下有余。九野在人,五脏六腑也,一节俞应之。俞,背也,俞为脏
腑之门户,此又有地通乎天。盖腹为阴,为地;背为阳,为天也,故曰应之以候关节。(“
关”字是慎斋所改,原文是“闭”字。)此二也。三则在人多变动,一分以候齿,泄多则血
少,十分角之变,盖角属木,木为肝,肝主动,动则变,故曰十分角变。可见凡病从肝而发
者十之九也。五分以候缓急者,肝为将军之官,易急而难缓,急则病发骤而猛,缓则虽发而
易制也。六分不足三分,因寒在关节也。第九分四时者,在天为四时,在人为寒、温、燥、
湿。人之寒、温、燥、湿,即天之四时也。一应之以候相反,如天之冬而暑,暑而寒,反则
病,顺则安,然四方高下,九野远近不同,又当因地而推天时人事之不同,不可一例解也。
故用药解病,一宜参之天时,又宜察之地宜,则无不解矣。(王胥山曰∶针解篇中所云“人
肝目应之,九”下一百余字,经文蠹缺,难以尽通,故古人于此节皆无注释,盖遵缺疑之义
也。慎斋则以古圣微言,有同至宝,不可竟等于史传之缺文,置而不论。故因其可通者而发
明之,以见珍惜之至意。夫前贤于残编蠹简,犹视同金书玉格,一字不肯舍弃如此。今之习
业者,于《灵》、《素》古经,竟有终身未曾省视,而犹自矜其艺术之精良。吁!其所谓精
\x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x(金匮真言论)
冬时阳藏于内,内者,阴也,能藏于阴,则无病矣。倘至冬而阳不藏,则阴为阳气所抑
,能无病乎?故曰冬病在阴。夏时阳发于外,外者,阳也,倘至夏而阳不能发,则阳为阴气所抑
,能无病乎?故曰夏病在阳。春时阳虽欲发而气尚微,倘因七情、劳役、外感所侵,则阳亦
抑于阴分而阴病矣,故曰春病在阴。秋时阳气当渐降,苟至时而不能降,是阳气弱也,弱则
病由此而生矣,故曰秋病在阳。
\x脏不藏精\x
肺不藏者肾必伤,肾不藏者肝不发,肝不藏者心不荣,心不藏者脾必害,脾不藏者肺必
灾。总之,母不藏者则子不发,子不发则病仍及于母。故心及肝,肝及肾,肾及肺,肺及脾,脾
及心,子母相关,病之标本于斯而定,然亦言其大义如此。若其间或感、或不感,或感之轻
重浅深,则又因其人之素禀,此乃因时气而识其将来之病症也。至于当时则又不然,如火不
藏则肺病,金不藏则肝病,木不藏则脾病,土不藏则肾病,水不藏则心病,此因当时之过旺
而及于妻者也。夫妇俱病,则其中补泻之义可推,如辰戌年,初之气为相火,是火不藏也,
当时之肺病,将来之脾病可知。即此一端,可以例其余矣。



<目录>卷五\古方解

<篇名>十全大补汤・八珍汤

属性:二方皆阴阳并用之方也,然其间有轻重之别,在乎分量之多寡以别之。如损处重在阳,
则血药多用,气药次之;重在阴,则气药多用,血药次之。血为阴,气为阳,盈虚消息之理,后
至者成功也。伊芳尹十全大补汤,用四君以补气,加木香不使上焦气滞也;用四物以补血,加
沉香不使下焦气滞也。盖上古气血俱浓,故用二香,补而兼之以行。若叔季之人,气血俱虚
,故东垣以黄 代木香,兼益上焦之气,以肉桂代沉香,温暖阴血,血得温而生,气得温而
长。经云∶虚者十补